地產投資(11):地價+建築硬件=樓價│脫苦海

 

v2-52568cbe7539f411f2b512b68211ebe3_r

筆者在旺角朗豪坊落成時,驚覺砵蘭街上海街中間居然可以開西武,經長時間觀察,證明商舖租客比筆者聰明得多;新城市廣場翻新後,火車站那一層的商舖變為諸如agnes. b丶Tommy Hilfiger丶Armani Exchange,惠康也要讓路予CitySuper!,連珠寶行都被趕上一層,這顯示兩個現象:顧客(包括附近居民)消費力提高丶經濟活動令到土地價值上升。

樓價由兩大部份組成:建築硬件丶地價。前者最容易理解,建築成本在一開始就決定了,往後的保養以及後期的改建修繕,只是反映在物業建成後的折舊,比如河畔花園,大維修之後樓價大升,即表示物業的折舊因大維修而大大下降。主導樓價的其實是地價,樓宇升值的部份主要也是地價,甚至還要抵消因建築硬件折舊導致的減值。

地價又由甚麼決定呢?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先生曾說,樓價是反映土地的生產力,換句話講,即是該土地上能夠賺多少錢,便會反映在地租及地價身上。與樓價關係最密切的是回報率,即是租金相對於樓價的比率。租金追不上,樓價就會下跌;租金上升,遲早谷高樓價。所以市區某些舊樓比附近物業低價,以至1997-2003那段樓價下跌的日子,其實是反映商業活動減弱,引致租金與地價的下跌。

樓價的升跌,可視為「建築硬件折舊」與「地價升跌」角力的結果。鄰近屋苑的地價相近,樓價的高低便反映了建築硬件折舊,決定樓價最顯著的因素是樓齡,所以一手樓價比周圍的舊樓貴是理所當然的。其次是在區內的相對位置,車站及大商場附近的樓宇地價最高,然後隨距離及交通時間漸降。建築硬件隨著時間折舊,除非因大維修令到物業的外觀顯得較新,因此選擇物業,樓齡已高的不易保值。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