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台的睇樓節目,看到地產界名人湯文亮博士和葉景強King Sir講述豪宅的投資,湯博士一針見血地指出:由於豪宅的租客的要求很高,所以他的公司有一隊專人做管理服侍。如果只是買一兩間收租要親力親為就很麻煩,這個說法是很合理的,因為一份錢一份貨,豪宅租金貴所以租客要求就自然高。豪宅的好處是租金收入穩定,更有增值的機會。
另一位名人蘇民峰則說,豪宅和地舖的租金回報率,基本上已經沒有投資價值,因為要現金支付,買股票收息也有這樣的投資回報,所以他也多時沒有入貨。那麼怎樣看待這兩種各走極端的評述?筆者反而會換轉一個角度看問題:豪宅的用家,不論是買或者租,究竟是那一類人?他們是怎樣思考這個問題的?
坊間主流分析樓價是使用一般工薪族的收入水平來衡量,這是很合理的,如果是講述一般的平民百姓的住宅的話。但以現時的樓價水平,有實力買樓的人無非只有幾類,大致分為用家和投資者:
用家:有產階級的分支家庭,又稱「成功靠父幹」;大企業高級職員,特別是金融界;外來特別是內地的富豪用作供家屬居住之用。
投資者:本地傳統富豪或企業用作收租之用;外來特別是內地的富豪或企業用作投資之用。
比較之下,用家除了會計數外,亦會考慮實用性,特別是配合家族成員的需要;至於投資者,純粹是計數,特別是看重其借貸的能力。
筆者反而認為,主流用住戶收入中位數去計算樓價,已經不合時宜,因為正常沒有資產的家庭,根本上已經被淘汰出市場。他們不是沒有足夠的收入供樓,就是沒有錢做首期,唯一的出路是希望在股市上博一博或者樓價大跌才有希望。正因如此,用所謂「痛苦指數」分析已經失效。
所以要分析樓市,特別是個別物業還有沒有投資價值,針對富有的用家是衡量居住條件能否支持樓價,租金回報率反而是其次;至於投資者,除了租金回報外,能否作出槓桿式供貸反而是其重點,在政府聯同金管局重重限制之下,對於投資者來說現水平的住宅已經沒有吸引力,反而非住宅如車位、商廈等,還有多少投資機會,下文將會詳細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