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很榮幸獲邀請參與土地供應集思會,並且很高興能夠向土地供應委員會主席黃遠輝先生和副主席黃澤恩先生表達增加土地方案的意見,並獲主席回應增加土地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實在獲益良多。
小組提出的增加土地供應選項中,其中之一是維港範圍以外填海,是較易實行的方案,因為新開發的土地是從無到有,這樣就無需向地主收地,也無需改變原有土地用途,相對其他方案是少了很多包袱。
香港人常常說維護核心價值,填海就是一個可令香港可持續發展的元素,實在應該鼎力支持。自香港開埠起,就是不斷填海獲得新的土地,以容納持續增加的人口以及產業。如果沒有填海,香港就只能像港島北岸那依山建樓,除了開發成本更高外,某些地段也要攀山涉水才能連接,並有潛在的山泥傾滯危機,並非香港之福。
政府和民間智庫提倡的填海選址方案中,既有沿著現有土地擴張,例如吐露港、龍鼓灘、東涌北等,也有興建人工島,如東大嶼、交椅洲、將軍澳對出的藍塘海峽等。如以成本效益去判斷,應該採納沿現有土地擴張的提議,因為填海工程最貴是起海堤,如以人工島形式填海,海堤的長度會較長,成本自然貴。
延伸閲讀:梁隼:大灣區置業-真的很困難?
另一問題是填海得來的土地應怎樣用?政府給大眾的訊息是土地短缺令樓價貴,這樣很易令人以為填海的土地都要用來起住宅。這個訊息絕對要糾正,香港除了需要住宅,也要產業,新的土地就可以提供空間令產業重組。筆者建議以下幾個方案:
1.沙田吐露港西岸填海發展教育產業,把市區的大專院校遷入,釋放市區珍貴的地皮
2.屯門龍鼓灘發展工業和物流
3.大嶼山北岸可發展成第二商業區,減輕市區的發展壓力
4. 大嶼山東岸興建新貨櫃碼頭,令原有的貨櫃碼頭能夠連接葵芳、荔景和美孚成為大型住宅區。
香港人常埋怨香港發展停滯不前,缺乏土地作大型發展和產業重組絕對是原因,所以落實維港外填海,是可以令香港走得更遠,重拾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