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衰退兼通貨膨脹
大槪在美國外邊的人,欲求理解美國內邊的經濟情況,都會感到十分苦悶。因為,看經濟,不能不不看指標。如果說:美國的國民生產總額增加,而消費的指標下降,失業的指標上升,通貨的流通收縮,就可以斷定,美國的經濟衰退了。反之,如果國民生產總額下跌,消費的指標上升,失業的數字減少,通貨的流通增加,就可以斷定,美國的經濟繁榮了。
以最近45年來講,美國有過五次經濟衰退,即1929年、1948年、1953年、1957年和1960年。這五次經濟衰退,都依著了經濟上的指標,其特徴為生產過剩,而通貨收縮。到了1960年,亦即是尼克遜就位的第二年,美國的經濟,就開始陰陽怪氣起來了。怎樣的陰陽怪氣呢?經濟衰退與經濟繁榮的經濟指標,都同時到來。其屬於經濟繁榮的指標,計有:
▲通貨膨脹
▲消費增加
其屬於經濟蕭條的指標,計有:
▲失業增加
▲利率上升(因而通貨收縮)
因此,不講是在美國外邊的人,甚而美國內邊的人,對1960年以後的美國經濟,都莫名其妙,說蕭條似是蕭條,說繁榮似是繁榮。如果不是蕭條,何以會失業增加;如果不是繁榮,何以會通貨膨脹?因此,在1961年開始,美國經濟學界,就出現了個新名詞,那就是Stagflation這一個字。
不過,經濟是有關國民生計的大事情,不是創一個名詞開開玩笑所能了事。所以,自從1960年開始,政府方面,也不免於藥石紛投(如收縮銀根和放寬銀根,限制物價工資和放寬物價工資等),但是,藥石紛投的結果,其效用實際等於零。作為繁榮的經濟指標的通貨膨脹,依然如故,作為蕭條的經濟指標的失業增加,亦依然如故。
(二)石油起價的主因
1973年10月,中東發生戰爭,產油國家形成集團,提高油價,於是,美國的通貨膨脹加劇,失業增加亦加劇,但不無好處,好處是替美國的經濟學家,開了方便之門。方便在甚麼地方,方便在可以把一切問題,推到阿拉伯和其他產油國家的身上。平心論事,如果明天產油國家降低油價,美國的經濟是否沒有問題呢?當然是不會的。美國的經濟問題起自1960年,而10月戰爭起自1973年,相距
13年之久,任何人都知道,那是沒有因果關係的。至多只能說,石油加價,會增加美國的經濟脫節,而美國的經濟脫節,不以石油加價為主因。
美國經濟脫節的主因,究竟在甚麼地方呢?潛觀點察的結果,認為應從美國的國民生產純額(N. N. P. 即以1958年的物價為基數而除去國民生產總額內通貨膨脹浮數所得的實值)的硏究來開始。
1960年美國的生產純額為7,300億,到1972年底,漲到8,000億以上,到今年夏季,雖已稍降但仍能維持8,000億的數字。國民生產純額既能維持,則多出的生產額應能吸收過剩的通貨流通額,而不會呈現通貨膨脹的現象。反之,在高漲之國民生產純額之下,亦不應有失業增加的現象。但是事實上,今天美國,失業增加與通貨膨脹,同時並存。那未,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國民生產額的本身,發生了分裂的現象。
構成國民生產額的,是工業產品、農業產品和勞務,但不論甚麼的產品和勞務,都以銷路為前提,如果生產超過耑求,會發生過剩的現象,如果生產追不上需求,會發生搶購的現象。今天的美國,搶購和過剩的現象,同時咗存,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牽品的本身,發生不均衡的現象。通貨見到了一些物品,會膨脹起來,見到了另一哼物品,會收縮起來,這才令到經濟學家們兩頭不到岸。
(三)工業與農業分裂
這一現象,「前仍在相當含糊的階段,但儘管如此,我們已能看到,在美國的整個生產中,發生了工業品與農業品分裂的現象;亦看到了,在工業品的範疇中,發生了尖端工業產品(例如為著再生產用的及一般人日用的電子計算機)與日用工業產品(例如皮鞋)分裂的現象。
再槪括來說:前者是農業產品與工業產品之分裂;後者是較多倚仗原料的工業產品和較少倚仗原料較多倚仗技術的工業產品的分裂。
關於農業產品與工業產品的分裂,本來並不是十分新鮮的說法,有不少硏治經濟學的人,早已看到了。
美國本來是以農業起家的,後來轉而辦工業成績亦極卓然。但是,農業產品與工業產品的利潤,並不均衡。其一,工業產品多能久藏,可以待價而沽,農業產品除極少數如棉花外,不耐久藏,因而受了季節性的限制。其二,一般來講,工業要倚靠農業來取得原料,但美國的情形頗為特殊,工業勢力膨大,農業反而要依靠工業所產的肥料、農約;收成以後,亦要靠工業來速凍和裝罐。以此,在二次大戰以前,美國的有錢人早已慨嘆,辦農莊不如辦工廠。到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情形更是加劇。除了大量農村人力,流向城市之外,中小農民、破產流離者,比比皆是。不過,農業經營者亦未嘗無內保之道,他們知道,農產品價格之所以平,由於產量太多,於是,他們用減產來提高價格,不但減產,並且利用農業區域的參衆議員,向政府來施加嘢力,取得減產津貼。
美國本來是農業立國的國家,這樣一來,美國農業的實力,實在異常空虛。如果不信,年前蘇聯向美國購買一大批小麥,成交之後,美國遽然驚覺,實在已經受騙了。最近福特總統,強制取消售賣蘇聯的契約,亦已說明美國小麥産量的空虛。再加上今年的天災,農產收成,亦極可慮。
事實上,今天美國所謂通貨膨脹,並沒有人去搶購高級而價貴的商品,而搶購的,實際是和民生日用有其不能分離的商品。糧食居首,而衣物及房屋其次。因此,今天美國通貨膨脹,實際和我們傳統觀念的通貨膨脹不同,我們傳統觀念的膨脹,是貨幣價值低了,一切物品的價值均高,正如水漲船高,凡是船都高,而沒有分別,這一次美國的通貨膨脹不同,有一此一:物品是價高的,有一些物品價格雖高,但依然讓其他物品佔先的,這就是說,通貨膨脹是一件事,而物品本身的不平衡,又是一件事。其不平衡發展的跡象,以農業產品與工業產品為最著。
此外,工業產品的本身,亦有小平衡發展的現象。其劃分界線的地方,在於產品的本身包含原料的多少。例如說,一疊紙頭,一張木製的椅子,其漲價的速度,速於一個袖珍的電子計算機。
(四)悟出了二條道理
於是,我們就可以悟出兩個道理來了:第一個道理是,凡是原料,都是農、礦、林業的出產,在重工輕農的前提下,美國國內的農、礦、林業產品,均虞不足,因而帶動「一些包含原料較多的工業品的漲價。第二個道理是,美國產品不平衡的發展,不但見於農業產品與工業產品上邊,且見之於工業產品之包含原料多少上邊。
工業產品的原料,來「兩方面。其一來自美國國內,這完全受了美國本身重工輕農政策的影響,其二來自國外,這就與二次世界大戰後整個的國際局勢有關。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特徵,就是殖民地的獨立以及民族國家的興起,這不但往日的殖民地宗主國家,感到原料來源不足,甚而美國也受其間接影響。美國受了這個影響之後,20多年來,美國工業界起了一種潛流,大家走向需用原料較少的工業。電子工業,便是其中的例子。一部電子計機,雖然不能不用鋼鐵銅單晶硅等等物質為原料,但這些原料所佔的數量不多,價值之所在,在於工程師們把他們的腦力物質化,這即是電子計算機內邊的設計。
最近美國雖然物價趨漲,但不是凡物皆漲,電子工業所受打擊之大,遠大於其他行業,這說明:人們所重視的,已不是尖端工業的產品,已不是避用原料的工業的產品,而恰是包括原料較多的工業的產品——紙張是其著者。
另外一個理由,就是日本和西德,都是精於避用原料的國家,西德日本之起來和美國競爭,這就是舉世都叫出生產過剩的原因。實質上,並不是一切產品都過剩,需用原料較多的工業產品並不過剩,原料的本身也並不過剩。
這就是今天美國經濟呈現了智者不能為計的原因。
(原載1974年11月十九曰新加坡《南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