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分析(9):增加內需應對出口降溫│梁隼

v2-4e667b8a2d1456614b44a04470837872_r.jpg

近期公佈的進出口數據,均少於預期,同時國家又希望GDP增長率可以“保七”,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當中外貿因為外圍因素而難以控制,投資則已進行而有待收成,餘下的消費便要擔大旗。

鼓勵內需向來都是國家政策,以搖脫經濟過於受外來的影向,例如金融海嘯後推出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均能帶領相關產業复甦,最近更以稅制等措施,進一步鼓勵消費。

國務院正部署包括擴大商品降稅範圍、增設口岸進境免稅店、增加免稅購物額等完善消費品進出口的政策措施,期望引導國民境外消費回流至國內,對提升內需和消費、進而拉動經濟增長具有積極作用。

雖然削減關稅會令到國內的產品面對入口貨的競爭,但從長遠來看可以促進產業升級,將原本發生在境內的消費行為拉回國內,提高總體消費水平和產業競爭能力,從而帶動其他周邊行業,如境內旅遊等。

除了旅遊業外,一些以內銷市場為主力的產業亦可受惠於增加內需,最典型的就是飲品產業,除了有在香港上市的乳業和啤酒業外,還有國內獨有的白酒業,提供港股以前沒有的選擇。至於食品則非A股熱門的行業。

順帶一提的是國內知名的消費品牌,除了電器品牌外,還有日用品板塊,隨著消費水平日益提高,更多人寧願花多一點金錢,去追求高質素的消費品,這些都是值得考慮的投資方向。

旅遊

旅遊業是很多國家賴以維持經濟的主要行業,正如本地團88蚊包三餐又是一個旅行團,去俄羅斯十天八天動輒要萬多兩萬元又是一個旅行團,無論是富貴階層抑或是貧富大眾都可以參與消費的行業。

於是就想到一個很簡單的理論,要刺激內需,鼓勵多點國民去旅行便可以,只要旅遊業興旺,相關衣食住行各個行業都會因而受惠,不過正如前段所講,旅遊價格可平可貴,要刺激內需,應該用多方面著手,一方面可優化國內旅遊景點,每個旅遊點設一個主題再推廣一系列服務。

黃山旅遊就是一個典型,企業以黃山這個國內重點景點旅遊為中心,發展一系列的業務,包括門票、酒店、索道、旅行社等一條龍業務。

另一方面就要增加銷售渠道,例如利用互聯網+概念去把旅遊服務擴廣至網上。中青旅則是綜合性旅遊集團,除了一系列的旅遊業務外,更大的照點是國內最大的旅遊網之一,食正互聯網+概念。

最後就是增加免稅點,增加旅客的購物意欲,中國國旅除一般旅遊業務之外,更是中國最大的免稅店網絡的經營商。

飲品

講個爛笑話,有人選擇以絕食來表達不滿,但沒有人以絕飲去宣示訴求,因為不吃東西,只喝飲料都尚可維持生命,而不喝飲料就難以維生。可想而知從事飲品行業已有先天性的優勢。

再者飲品的市場是長做長有,最有趣是華潤創業重組,剝離非啤酒業務,專注做啤酒業務,除了告訴大家,專注做飲品業務是可行之外,也正正突顯飲品版塊的特點,就是品牌效應。不過啤酒市場的老大哥,就當然非青島啤酒莫屬,從2009年至今,盈和利派息均年年增長,股價亦穩步上揚

也要談談釀酒行業,此行業特點是釀酒工業具有獨特性,同樣是高純度白酒,茅台是人所共知的佳品,幾年前甚至炒至天價,其他白酒都各具特式,但品牌沒有茅台那樣響亮,所以在飲品板塊中尋股,一定要買龍頭股,國酒茅台除了白酒市場獨占鰲頭,近年更擴展業務至啤酒、葡萄酒等。

飲品市場也不一定要從事酒業才有運行,其他飲品市場如奶業近年都成為熱話,隨著毒奶事件和香港的限奶令可以看到,企業能夠做到高質量的奶類產品,絕對是大有可為,當中以伊利在產品多元化中做較好,除了奶品外,還有雪糕、乳酪、芝士等千多種產品。

消費品

消費品這個板塊可以包括零售股,生產商股和食品股,零售股由於受到電商的激烈競爭,就算如何刺激內需都不會太受惠,最多是有好消息流傳時炒下波幅而已,但生產商就是另外一個故事,因為現行政策是減低關稅,先引導國民消費模式由國外轉移至國內,做大個餅之後就引發商機鼓勵生產商提升產業鏈把品牌及質量做好,這個才是刺激內需的最終目的。

以上的過程是漫長的,從正面看就是現時仍然是吸納消費品板塊股票的時機,不然都品牌都壯大起來,就沒有價值投資價值了。

生產商板塊中,以電器生產商最為看好,因為個別生產商品牌已經不局限於內銷市場,也可以開拓海外市場,同時又不會受到電商的的激烈競爭,海爾電器和海信電器兩間企業,均因大力投資在研發,而令到業績節節上升。

引入國外牌子製造競爭的例子可引用至日用化學品及化妝品市場,外國有著名的家用品牌如P&G,莊臣、聯合利華,中國其實也有自家的品牌,中國十大化妝品品牌如佰草集、美加淨等,在國貨公司的貨架上可以輕易找到,這些牌子其實是上海家化這間企業名下的品牌,如果中國牌子都成功走山去,上海家化的前景就一片光明。

 

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31734079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