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分析(3):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利金融業走出去│梁隼

v2-de911b69c5d10a5c57f370e0bf4a346c_r

人民幣國際化可算是現時最重要的國策,中國經三十多年發展經濟,工業化大體上已完成,下一步就是擴大服務業佔經濟的比重,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金融業,而金融業最重要的載體,就是貨幣。

貨幣有分“硬貨幣”和“軟貨幣”,分別在於能否被各國認同,成為國際結算、投資和儲備的貨幣。曾幾何時,人民幣不能走出國門,所有跨境的貿易和結算,都要透過外匯進行,甚至要在境內發行“外匯券”,專給港澳居民和華僑使用,股票也要以B股給外人購買。

隨著國家的外貿量以及與各國進行貨幣互換,人民幣正一步步走出國際化的歷程。至今人民幣已成全球第二大貿易金融貨幣、第七大支付貨幣、第九大交易貨幣。現時人民幣境外的流通並不等於人民幣已經國際化了,因還未成為結算、投資以及儲蓄貨幣。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提出,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SDR)。特別提款權是一種記賬單位,由多個重要貨幣組成,由IMF作為儲備之用,成事後人民幣國際化將跨越一大步。

至於投資和儲蓄的領域,都有賴開放人民幣計價的投資市場,雖然以往有“合資格境內/外投資者制度”,但直接投資卻又要避免國際熱錢直接衝擊市場,就選擇了香港作為門戶,即已經開通了的滬港通和稍後開通的深港通,除了香港和外資可以直接投資到部份A股,國內合資格的人員以及機構如公募基基,都可以直接購買港股。

香港正擔當了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角色,再加上滬港通和深港通的開通,將進一步成為人民幣投資中心,以前A股不出國門的情況,已變為在香港開了一扇窗給國際投資者,即時的結果就是國際資金通過香港投資A股,而國內資金也可以投資香港部份的股票。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國內的金融企業,不論是銀行、證券、保險,都能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相關的板塊也因而受惠。

銀行

內地銀行股的經營環境比起往年已開始有改善跡象,除了受惠降低存款準備金之外,呆壞帳情況也比之前好,此外又放寬了個人證劵戶口一人一戶的限制,銀行可憑本身的客戶群,在爭取新增證劵戶方面有很大優勢。

另一方面銀行面對的競爭也不少,除了同業及外資銀行的競爭外,近年隨著“互聯網+”的概念而產生的互聯網金融、借貸等業務和銀行的業務範圍是直接競爭的,不過銀行也會與時並進,部份銀行已放慢增加實體分行,改為強攻網上金融,說不定是一個借危機為轉機的良好機會。

香港人早已熟悉的四大國有獨資銀行,即中行、建行、工行和農行在香港及上海都有上市,現價H股又比上海A股有折讓,所以無需大費周章買相關銀行的A股。

人民銀行於2017年9月30日宣佈在2018年實施定向降準,銀行對普惠金融貸款餘額或增量佔比達1.5%可降準0.5%,達10%可再降準1%,坊間估計是次定向降準會對中小型銀行較有利,可以留意一些具規模的地區性商業銀行,又沒有同時在香港及上海兩地上市,例子有浦東發展銀行(600000), 南京銀行(601009)及興業銀行(601166),三間銀行都位列英國的《銀行家》雜誌公佈全球銀行500強名單內,而興業銀行更曾獲恆生銀行入股成為第二大股東,都具備一定知名度。

證券

眾所周知處理證劵的相關費用,如買賣佣金,收取股息等費用相對於股票市場的成交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揀劵商股最重要的條件是公司本身,或公司背後的集團規模要夠大,資產要夠豐厚,尤其近年國內開始放寬股票融資,公司要有足夠的資產才有資金發展這個接近穩賺不賠的業務。

除此之外,國內准許一人多戶,即每名投資者可以開設多於一個證劵賬戶,針對這個政策,可以留意一些劵商所屬集團有銀行相關業務的,因為可以和相關銀行產生協同效應,增加客戶數目。

按2013年總資產及營業收入排名,中信證劵及海通證劵分別排行頭二位,中信證劵是中信集團的子公司之一,中信集團同時擁有銀行業務中信銀行,可以和中信證劵產生協同效應。

海通證劵的大股東為上實集團,沒有關聯銀行作協同效應,不過集團業務多元化,香港、美國及歐洲都有分支,也具一定實力。

其餘前列劵商股中以招商證劵可以留意,因為招商證劵前身是招商銀行證劵部,與銀行關聯最大,可以吃盡一人多戶帶來的協同效應。

保險

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公司股票之前,宜先了解相關保險公司的業務,有公司業務主要集中在人壽保險,有公司主要集中在財產保險,有公司兩樣都有,也有公司逐漸轉型為金控企業,保險業務只是整個集團的一部份。

保險公司收入來源分別來自客戶的保費和投資收益,由於內地法例下資金成本和銷售成本,即銷售人員的佣金都有規限,保單賣得愈多收益就愈多,同時國內保險市場仍然處於起步階段,也就是說,前景無限。

投資收益方面就要留意投資項目,一般而言國內保險股會把大部份資金投資在A股市場上,好處是A股好,該公司就好,壞處是市場過份集中,也有公司把投資業務分散在世界各地,好處是分散風險,壞處是對外地市場不熟悉易損手,例子有平安保險曾為收購富通保險一事撇賬350億。

投資者看好中國的人壽保險市場的話,可以買以人壽保險作主線的中國人壽,同時中國人壽也有大量投資在中國A股市場上,買中人壽就像買A股ETF,不用擔心揀錯板塊。

如果擔心財產保險碰上天災人禍涉及大量賠償,又不想過份集中人壽保險業務,可以考慮兩者兼備的中國太保。

再退一步,如果想進一步分散風險的話,可以考慮業務多元化,儼如金控企業的平安保險。

 

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9955125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