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看地產(2):填海得來的商圈(中環)│梁隼

買房就要選擇最興旺的地方,或者是未來將會變得興旺的地方,何謂最興旺的地方,一般來說就是又有較多工作機會,又有較多商場店鋪購物的地方。當中又可以分為「傳統旺區」和「新興旺區」。

傳統旺區就是城市一開始就發展的地方,或者歷史悠久的地方,在西方社會往往就是教堂的所在,至於在華人的社會,除了廟宇之外,更多是以前的「衙門」的地方例如上海縣城就是最早發展的地方,之後才有以西的法租界,和以北的公共租界。

新興旺區就是新開墾的土地,或者是政府批出新的發展區,又或者是舊有的大型產業遷出後被大規模收購一整個區域再重新發展。又用上海為例,浦東固然是新興旺區,在江南造船廠遷往長興島後,舊廠地在舉辦世博後又再重新發展。

同樣的現象,也在香港這個地少人多的城市發生,特別是香港島丶九龍的市區很多區域都是旺區,然而每個地區的歷史和發展都是不一樣,所以有些地區的房價會表現突出,會跑贏其他地區。

以香港島為例,中環和銅鑼灣是最旺的區域,其他地區要迎頭趕上絕對不易。為何偏偏是中環丶銅鑼灣,而不是赤柱丶香港仔?這個就要追朔到香港開埠時說起。話說英國人來港開埠前,最旺的地區的確是赤柱,可惜英國人認為赤柱山多平地少,沒有多大地方發展,加上井水不乾淨,衛生情況很差,所以就要另覓地方發展。

1842年的技術和運輸力是不可能把食水丶材料等物資源源不絕由英國送到香港,要發展只有就地取材,例如水源方面當年沒有水務局,更不要想有水塘和東江水,覓地發展就要找個近水源的,當時英軍登陸香港就選擇了香港島西面的一片突出的高地,既平坦又臨海,還有一條大水坑提供水源,該地就是今日上環的「水坑口街」。

之後殖民政府把西環至銅鑼灣的列為維多利亞城,以鴨巴甸街為界,分開洋人(今中環至灣仔)與華人(今西環及上環)範圍,從此中環就成為洋人進行貿易的地方,中環得天獨厚的地位就這樣形成了。

現時香港維港兩岸受到《保護海港條例》而不能再填海,19世紀時也因為利益問題令中環有三十年沒有填海,話說初期賣地的地主是擁有海岸線的,地主可以使用海岸線作為碼頭之用,填海後原有地皮的地主就沒有了海岸線,對當時以海運為主的華洋貿易的影響都相當之大。

之後能夠重新開展填海造地就有賴置地公司的其中一位創辦人保羅・​​遮打先生努力遊說香港政府在中環進行填海工程,填海完成後置地公司就用很平的價錢買下了多幅地皮,於1904-1905年間興建了五幢4-5層高的大廈,包括聖佐治大廈丶國王大廈丶約克大廈丶聯合大廈和阿歷山大行,於是就形成了現時的中環寫字樓群。

1980年,置地宣布展開雪廠街9號重建計劃,當時置地僅擁有雪廠街荷蘭行及有利銀行舊址地段,其後置地先後於1982及1987年購入廣東銀行大廈(德輔道中8號)及球義大廈地皮,將原來只有一萬方呎地盤合併成3萬多方呎地盤。重建計劃於1991年12月最終落成,並被命名為「大道中九號」。

1982年中環統一碼頭填海,置地投得交易廣場項目;1996年競投機場鐵路中環總站上蓋目,即國際金融中心(IFC),然而被新地丶恆地組成財團擊敗。從此打破了置地在中環的壟斷地位。

現時置地公司在香港中環有以下的寫字樓及商場群組:包括歷山大廈丶遮打大廈丶交易廣場第一座丶第二座及第三座丶富臨閣丶怡和大廈丶置地廣場丶公爵大廈丶告羅士打大廈丶約克大廈丶太子大廈。所有商業大廈合共提供500萬平方呎的商用樓面。

 

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30973882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