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張大朋《股市投資實戰策略》(11)

第11章:小投資者買股票準則二:買有專利經營槪念的公司

什麼公司算是有專利經營的公司?我想舉一些例子來說明,比較容易明白些。

大家在股票市場上買賣股票,一定知道在香港,這個市場是由一家叫「香港交易所有限公司」的公司在經營的,它也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股票可以自由買賣,交易所有限公司的股票上市以來,已經漲了不知多少倍了,從網上隨便找到一些數據。2006年7月27日,它的每股值是港元50.70。2007年1月23日,它的股值是港元93.00。即在最近的半年裡,它漲了百分之八十四,我很幸運在很早的時候就買進了一些它的股票,近年來也不斷購進,在港元70.00的時候,停止了買入,似乎太貴了一些。我們在以後會討論股票何時值得買入,何時「太貴」了,那要花很多頁的文字,也許還講不清楚。

好了,我們都知道「香港交易所有限公司」是一家多麼好的公司,但它為什麼會那麼成功呢?理由很簡單,有兩條。第一,它有香港政府給予的法定地位,獨家經營香港股票、期貨及金融衍生產品的買賣,管理這一市場並從每筆交易中收費,有沒有競爭者?在香港本地當然沒有,不像一般的工業公司、貿易公司,競爭激烈到要打崩頭,它沒有本地的競爭者。如果放眼世界,紐約證券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倫敦證券交易所,也許構成一些競爭,但各自有地域的優勢,說不上有太大的競爭。上海和深圳的證交所,也許有一天會跟香港證交所有競爭,但人民幣一天不能自由兌換,香港的優勢自然存在。

光有專利,沒有生意還是不行的。港交所如此成功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中國的開放和繁榮,大批丘無霸型的大陸國企來港上市,香港股市體積爆炸性膨脹,如果港交所經營有方——這一點似乎不必懷疑,港交所人才濟濟,港交所的決定又必然是集體決定,不會犯錯——那不僅是中國大陸的國企、民企、台灣企業、台灣在大陸的企業、東南亞的企業,甚至中亞、中東國家的企業都會來港上市,也許有一天香港成為中國及亞洲的金融中心,地位相當於紐約(證交所)+芝加哥(商品期貨),我說的並不是天方夜譚的故事,可能在十年、二十年之內就變成現實,這樣的公司當然值得投資啦!

上面提到了港交所,再舉一個例子:北京首都機場。它的股票也是上市的,股價在兩年裡漲了一倍,它的專利來自於它的地理獨特性,政府有計劃地在擴建機場,在可見的將來,不可能有私人資本得到政府的許可,得到那麼大幅的土地來興建機場,所以它也是沒有競爭者的。而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各省各市,開闢的第一條航線,大約就是飛北京的。也因此國際航班飛中國,也要以北京為樞紐站,從北京轉飛各省市,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航空業一曰千里,航空公司可能競爭激烈,日子不一定好過,機場公司卻是獨市生意,它有定價權,怎麼會不賺錢呢?

這裡很容易引伸出一個槪念:如果各地方城市的機場也上市,是否也必定是好公司呢?這就不一定了。例如廣東珠海市機場,開業以來就一直虧本的,如果是上海、廣州的機場上市,它們都在航空網的樞紐點,也就具備「專利經營槪念」,應該也是值得投資的好機會。

我再舉一個例子:香港的中華電力公司。中電理論上來說,政府並沒有給它專營權,但實際上它擁有整個港九新界的供電網絡,它獲批准在港九新界各處地點建廠,建輸電設施,已經不可能有第二家公司在港九新界建電廠供電。港島是由香港電燈公司供電的,兩家公司楚河漢界,辟壘分明,在政府和兩電的所謂「利潤管制協議下」,兩家公司舒舒服服地享受獨佔的利潤。港燈的發電成本比中電高很多,電費比中電還要貴40%,政府甚至沒有能力要求它們倂網,港島的市民只能捱貴電,真是很可笑的事,唯一的辦法是去買它們的股票,分享它們的利潤。我曾經持有中華電力的股票達十五年之久,我的經驗是股息加股值升值,投資本金大約在2003年至2006年,這四年間便翻一翻,這是很驚人的利潤。由於政府在2006年跟兩電重開談判,在2008年舊協議到期時用新協譏取代,存有很大的不明朗因素,我才於2006年年底時沽出揸了十五年的股票。

這是歷史因素、地理因素、技術因素,長期演變出來的市場獨佔的例子,將來必定會面對來自中國供電的競爭,但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中國供電成本是否夠低?中電是否同意開放電網?但是兩家電力公司分割地盤,獨佔市場的情形總有一天會被打破的。

所謂「專利經營槪念」我再舉第三個例子,麥當勞快餐店。麥當勞快餐店是人人都知道的世界規模的連鎖食品店,它既沒有政府授予的專利經營權,也沒有地理優勢,也沒有電力公司那樣獨家的網絡,它的「專利」是甚麼含義呢?

麥當勞已經發展出了一個獨特的品牌,一套行之有效的經營模式,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看到大大的黃色的「M」標誌,你就可以放心地走進去,你會看到一個整潔的舖面,你熟悉的裝修,你知道你可以得到什麼樣的服務,享用什麼樣的食品,你拿到手裡的那個漢堡包暖暖的,全世界的麥當勞的漢堡包出爐時的溫度都是一樣的。

獨特的,被廣泛認知並接受的品牌,本身就是代表了一種無可替代的商品或服務,這一類專利經營的例子很多,例如星巴克咖啡連鎖店、可口可樂等等、等等,越是大的品牌,在相關行業裡市場佔有率越高的品牌,常都能穩定地成長,跟同業相比,有較高的邊際利潤,這一類公司也是很好的投資對象。著名的投資家畢非特,在可口可樂和麥當勞的投資上賺了大錢,他曾經說過一句話:「沒想到在糖水(Coca Cola)上可以賺到那麼多!」

順便再提一句,這一類品牌有成千上萬的分店,或分銷點,每一個店面都經過小心選址,它的網絡和它的舖位位置,都構成了它的「專利經營」的一部份,任何新品牌都不容易取代它的地位。

還有一種專利經營的公司,就是公司有獨特的、其他人沒有的技術,遠一點的例子有美國的貝爾電話公司。貝爾發明了電話技術,貝爾公司因此發展成差不多壟斷全美電話市場的超級大公司,要勞煩美國政府,引用「反壟斷法」將他分拆成幾間獨立公司,現代的例子則有微軟科技公司。微軟主席比爾•蓋茲被財富雜誌評為世界最富有的人,而且已經高居榜首許多年,單是他名下微軟公司股票的市值已超過美元1,000億!

五十年前電腦已經發明,電腦能記憶(儲存大量資料),會計算,應用範圍大至不可想像,但缺乏一套系統的程序,令它能順暢的運作。比爾•蓋茲憑他的天才,創造了這一系統,就是現在的微軟系統,所有電腦都要裝上這一套「軟件」才能運作,微軟公司收專利費就收到手軟。電腦的操作系統當然不只微軟這一種,但微軟有數千個軟件系統的工程師,不斷在完善並擴展軟件的功能,每有新的改進,就讓他的每一用戶立刻在自己的電腦上更新,這樣規模的對軟件的硏究提升以及這樣及時的技術服務,令到其他操作系統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公司的業績當然直線上升,股價也像火箭一樣。

微軟已經發展得很大,如果沒有革命性的新技術突破,它的營業額及盈利增加也會放慢,現在它又遇上許多控告它壟斷的法律訴頌,又有輿論壓力,要求它公開它的操作系統中心的「原碼」,它開始遇上種種麻煩,我想它將來在軟件系統中的大哥地位仍然穩固,但它的收益會跟隨經濟景氣而成長,也會因經濟不景氣而退步,但無論如何仍是一間好公司。微軟新的系統VISTA,就在近期要推出了,為此它的股價已在上升。類似微軟的例子不少,為大家熟知的例子如IBM,它的中文名叫「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它最早掌握了電腦製造技術,生產大型電腦,主導了大型電腦市場,後來又將業務擴展到個人電腦(PC),但在個人電腦的技術上它沒有優勢,去年將虧担的PC部門賣掉了。但是在另一個市場一電腦服務市場一,它卻發展得相當成功,為銀行、保險業、大企業提供度身訂制的電腦系統及軟件以及支援服務。IBM在這一方面的收入超過了它的電腦銷售,而這一類生意十分穩定,原有的顧客業務增加了,IBM的收入當然也增加,再加上新增的客戶,所以IBM已經不同於普通一般的電腦生產商,也是我十分喜愛的一隻好股票。

以微軟與IBM相比,我更喜愛IBM,它的業務不僅穩定而且似乎可以無限地拓展下去,如果喜愛科技股,IBM絕對是首選!

所謂「專利經營」還有一個槪念,我以香港的「德昌電機」為例來說明。

德昌電機的創辦人,汪老先生在世的時候,我跟他認識,作為後輩我很敬重他。他告訴我1949年中國解放前夕,他跟不少上海商人一樣,帶了資金南下香港,當時很多人辦起了玩具廠,他就想如果自己也辦玩具廠不是又多了一個競爭者嗎?他看到電動玩具中都要裝一個微型馬達,就想我不如投資開廠生產微型馬達吧!當時香港沒有微型馬達廠,競爭很少,生意很好,利潤很好,因此用賺來的錢,投資新機器,投資硏究和發展,到其他微型馬達廠開出來時,德昌已具規模,利用規模優勢,每年推出新型號的,質量更好的產品,而舊產品則降價。新加入的競爭者,技術水平不如德昌,只能生產較低技術含量的馬達,而德昌不斷地將舊型號產品降價,令到新加入的競爭者很難生存。德昌又有規模優勢,大量採購原材料,在進貨價格上比同行小廠低,大規模生產,令它規格齊全,交貨又快,又通過一系列的收購合倂。德昌在微型馬達的世界市場上早幾年已是排行第二,跟最大的一家日本廠家相差無幾,當然現在已經是第二代在經營,也一樣是競競業業,專注本業,也許比老一代的更專業。現在的微型馬達已經不是早年裝在電動玩具上的簡單的馬達了,現在微型馬達使用在汽車,電腦,辦公室電器上是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是一個大行業,大生意。近兩年由於原材料鐡和銅的價格漲得太快可能會影響它的盈利,但在微型馬達的高端市場被兩家公司壟斷的情況下,我相信邊際利潤率又會上升的,□前的低價可能是入貨的好時機。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