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寓零縑:老人問題│[梁厚甫]

今天世界上有一個新問題,那就是「老人問題」。

說「老人問題」是新問題,可能是不對的,。中國的《禮運》大同篇,認為「大道之行也……使老有所終。」使老有所終,即是認為老人是一個問題。

不過,在中國往日,老人問題並不嚴重,因為中國往日,衞生學與醫學,仍未發達一般老人,都不長壽。假定說,在一家人中第二代還在壯年而老人即便死去,這一家人就沒有老人問題了。

但是,一由於近代醫藥之發達,二由於人權的觀念,逐漸得到廣泛的支持,因而老人問題,便加倍嚴重。

以中國大陸為例,中國大陸今天的問題,是「人口問題」。人口問題之發生,一句話,就是由於「生之者寡,食之者衆」。生寡食衆的結果,令到產業縱使繁榮,但繁榮不能呈現效果:。這就是「人口問題」。

解決人口問題,自然不是易事。即使人口問題解決了,人口的增長率是零了,但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壯年人,要負擔一個老年人的衣食的問題。這一個現象,叫做「老人問題」。

當人口的生長率為零的時候,一個壯年人,是要負擔一個老年人的衣食的。例如一對夫婦,生子女兩人,如果父母均長壽,其負擔就落在子女的身上。這是指人口增長為零的情况而言。如果要減少人口,鼓勵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做到了以後,我們就不能不為這一個孩子來設想。理論上,這一個孩子有生產能力的時候,他一個人的身上,卻有了兩個老年人的負擔。

由此可以看到,老人問題,倒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人們在今天,所以特别提出老人問題,這就由於,醫藥之發逹以及人權思想之被確認,故覺得老人問題,特别嚴重而已。

在這裏,且介紹中國傳統的處理老人問題的方法。

中國人倒是聰明的,中國人為舒解決老年人的問題,於是提出兩個辦法來。一個辦法是:「百行孝為先」。第二個辦法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百子千孫人間福秩」。

「百行孝為先」,就是肯定了下一代有養育上一代的義務,能盡義務,就是孝。這一個原則,無懈可擊。

但是,有點不完善。老年人既有待於下一代的奉養,如果沒有下一代或者下一代先老年人而死亡,那不是毫無把握嗎?

要解決這一個問題,先求有後。有後之外,並且要多。死了一個,還有另外一個。這是百子千孫一說之來源。

子與孫都是男性,何以求百子而不求百女呢?古人也有其一套的想法,女子既要嫁人,因而女子只能為人家解決老人問題,而不能為本家解決老人問題,所以,生男重於生女。

不要認為孔孟之道或者中國的傳統思想,有甚麼的神秘,孔孟之道與中國的傳統思想說穿了,都是為着解決老人問題的。

明乎這一個道理,如果近代的人,想不出一個好辦法來解決老人問題,我們就只好依照孔孟之道來辦事。

如果不依照孔孟之道來辦事,說不定到自己年老的時候,便會倉皇失措。

如果任令孔孟之道延續下去,亦與現代的科學思想不符。如果大家都是百子千孫的下去,地球必然充滿了人類,結果將如馬爾薩斯所說:「地球將如蟲缶,弱肉強食。」到其時,老年人並不好過,實際是壯年人的食物。這時,孔孟之道,亦到了盡頭了。

中國五四運動的時候,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但孔家店依然無法打倒,這原因,現在已經明白了。我們如果不能提出解決「老人問題」的辦法來,在老人的前期的壯年人,必然會反對的。

提倡一種學說,而被壯年人所反對,這學說還有希望嗎?

解決老人問題,中國古人,有兩種特殊的方法。方法之一,是鼓勵多生男子。古人有多福多壽多男子的說法,多男子才算是多福,多福之後,多壽才不會發生問題。

今天的中國,弄到有十億人口,其實,十億人口,是為着解決老人問題的。方法之二,是納妾制度。古人有「七十非人不暖」的說法,求暖,那是託詞。納妾之目的,一在求多男子,二在於求找年輕的女人,來奉侍自己。

由此,中國整套的舊禮敎、舊思想,都因沿於老人問題而產生的,解決了老人問題,則整套舊禮敎就成為無的放矢。

老人問題在外國則又如何呢?工業革命以後自由企業思想,雖可以增加社會的繁榮,但不能解決老人問題。自由企業強調適者生存老弱只能委於溝壑。為着解決老人問題,就有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趣。

好些中年的思想家,想到自己也有老去之一天。在自由主義思想之下,老去就是老去,別無救濟方法,於是,就希望把養老的責任放到整個社會的身上。

因此,雛型的社會主義思想是以解決老人問題動機的。

雛型的社會主義思想,自然是不徹底的。社會主義思想家,沒有膽量提出「老人專政」的口號,老人既不能專政,自然沒有強逼整個社會來養老的權力。既然沒有強制的能力,則老人始終是受救濟的對象。

由此,我們實際不能輕視老人問題。世界上一切典章制度都淵源於老人問題而生的。

生老病死苦,是人生所不能沒有的現象,生病死苦,都容易解決,只有老字,卻不容易解決。在一個社會內邊,老,至少佔了三份一以上的地位,而且這一個現象,經常存在。人類既不能把老年人統統置之死地,於是,老人的問題,就與人類社會,永遠共存。

近來有不少人硏究未來學老人問題是未來學的第一課。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