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股市暴跌引致環球投資恐慌,港股和A股成為被殃及的池魚,但這種基本因素好轉引致的跌市,可能正在提供難得的投資機會,特別是國企股,以下是分析國企股因更改成份股和H股全流通帶來的利好因素。
以點數計,恆指由新歷史高位33484點開始下跌至現水平已經夠嚇人,但是國企指數跌得還要多,由近期高位13962點起計,跌幅比恆指還要多。回想國企指數在2005年開始,藉國內A股大小非股改而保持強勢,直到2007年10月30日創過20400點收市新高之後就結束,一直在低位上上落落,現在恆指再創歷史新高,國企指數到14000點就行人止步,反而突顯了H股股價屬偏低的水平。
從網上找到恆指服務有限公司的國企指數的概覽,四大內銀,即建行(00939.HK)、工商銀行(01398.HK)、中國銀行(03998.HK)及交通銀行(03328.HK)已佔了30%比重,加上其餘金融類股票,如中國人壽(02628.HK)及中國平安(02318.HK)等,金融業相關股票佔了72%比重,第二高的行業是能源業,例如有三桶油之稱的中石油(00857.HK)、中石化(00386.HK)和中海油(00883.HK)等,約佔了10%比重,兩個行業共佔有國企指數82%比重,過去十年這兩個行業都不景氣,難怪國企指數一直都跑輸大市。
另一方面,國內資訊科技發展不俗,龍頭的科技公司卻全部不是國企公司,BAT當中只有「T」的騰訊(00700.HK)一家公司在香港上市,「B」的百度和「A」的阿里巴巴均在美國上市,導致科技公司能夠為國內經濟貢獻了不少GDP,但沒有反映在中港兩地的股票市場。
雖然股票市場不一定反映經濟實力,即是不會跟經濟同步,但是一般大眾未能在股票市場上分享到經濟繁榮的成果,也會影響股票市場作為籌集資金的用途。例如國內經濟年年有7%增長,股票指數仍然是10年前的7成也沒有,實在是有嚴重偏差。
不過在投資市場上,價格未能反映實際情況,代表有獲利機會,只要看到有利好因素注入,就可以及早買入,等候收成。國企指數正處於這種狀況。
就國家政策而言,去年第四季宣佈的定向降準今年第一季已實施,釋出的資金儘管不能直接投入股市,但相關政策是利好內銀股的,而國企指數有70%比重是內銀股,一定會受惠的。
另一利好因素是2017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公佈的H股全流通,就是像當年A股的大小非股改一樣,把一些國家持有的非流通股轉換成流通股,令到股票的流通市值增加。原來的非流通股因為是國家持有的關係,不會隨便在市場上拋售,造成的效果就是流通市值大增,但真正流通的股票沒有增加。由於很多被動式基金是以公司市值來決定比重,指定的H股公司一旦實施全流通,就會令到相關基金需要增持股票來維持比重,足以帶動實施全流通的股票價格上升,令到國企指數受惠。
製作國企指數的恆指服務有限公司也宣佈改變國企指數的成份股結構,在今年3月開始加入10間不以H股形式上市的內地公司,當中更有科網界的龍頭企業騰訊(0700.HK)和一些走出低潮,重拾升軌的傳統紅籌股如粵海集團(00270.HK)和中信泰富(00267.HK),如此一來,國企指數就更加能夠反映內地的經濟狀況,有追落後的憧憬。
有三大因素支持下,遲點市場穩定之後,國企股的利好因素將會陸續反映,到時說不定跑贏大市之餘,更有很大機會再創新高。如發現國企指數有超跌情況,不妨分段買入相關ETF,例如恆生中國H股基金(02828.HK),進取的投資者甚至可以考慮槓桿ETF,如FL二三星國指(07228.HK)或FL二南方國指(07288.HK)。
原圖: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8-01-03/656/n20a00_p_01_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