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私人樓提供開放式間隔都是主流,原因是現時市區地都是靠重建得來,而重建項目都是細塊地收來重建,重建後為了增加單位數量提高賣樓量,大多把單位盡量間細,一方面拉低單位售價,又可響應政府增加住宅單位供應,一舉兩得。
不要以為市區樓才有開放式單位,位於大埔的嵐山都有提供面積177-195呎的開放式單位(注:但看圖則似乎是預留俾毗鄰單位業主一併買入作為工人房或子女房,即是說穿了是發展商應付限量樓的拆招方法。)
雖然開放式單位面積細小,除浴室外並沒有其他間隔,表面看似沒有評價的空間,不過另一角度去看,就是因為開放式單位細小,揀選合適開放式單位間隔就更加重要,一個設計實用的開放式單位,就容易出現廚房就在睡床旁邊的尷尬情況,當然對只求一宿的人來說,這些滑稽設計只是感覺奇怪而已。
最好的開放式格局是可以明顯地把屋內空間分為起居區及休息區兩部份,起居區是廚房和廳區,而休息區則是睡床和浴室,要做到此點單位最好是長型,因為長型單位較容易把單位設計成這般佈局。正方形的佈局通常令到單位難似分隔。
至於長形單位是直向長型,即單位是窄而深,還是橫向長型,即單位闊而淺好一些?開放式單位通常只有“一面單邊”,即只有一邊設有窗戶,假如單位是闊而淺的話,就會有一隻好大的窗戶,這個佈局要么要放床或梳化在窗口位置,要么要放電視在窗口位置,兩者都會令到看電視被室外強光影響,並不實用。
另外單位的大門位置都要留意,大門開正中間就會令到牆身不夠應用,要花多點心思才能恰當地放置家具,所以大門適宜置於旁邊。
一般單位最多有獨立廚房,不過開放式單位則相反,最好為開放式間隔,因為單位細小再有間隔牆只會令單位更細,位置方面最好能夠遠離睡床一點。
現時很多開放式單位的浴室都仿照酒店的無窗設計,但酒店只會短暫居住,而開放式單位就是長期住宿,因此適宜有窗,理由是單位經已很細,假如浴室沒有窗,穢氣就會容影充斥室內,做成衛生問題。
總結開放式單位宜窄而深,令單位可以分開起居位和休息位,浴室要有窗就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