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誰家?──誰人高價搶樓?(2005-03-03)

最近有外資銀行調查香港人的財富,得出的結論是27.4萬人擁有超過百萬的流動資產(即不計物業等固定資產),這批人的財富平均約340萬,一計就知總共係9316億元。04年底香港人口是689.55萬,得出是這批人佔香港人口3.97%。以香港這個成熟社會,富人的比率應該不是如此少,因為這個統計只計流動資產,不計固定資產。

究竟香港人有多少人擁有物業?統計處資料顯示,04年全港221.97萬戶人,自置比率是53.7%,即是說有119.20萬戶家庭有擁自置物業,假設當中有80%物業超過100萬,即有95.36萬戶,當然,要扣除按揭金額才是資產淨值。假設平均按揭餘額是五成,即擁有淨值50萬以上。

按金管局統計資料,2004年12月認可機構總存款(港幣連外幣)38,660億,其中港幣佔20,178億,除以香港人口,即每人均佔56萬各種貨幣或29萬港元。當然,我們不能假定所有存款均為港人所有,起碼熱錢不是,但比較1997年6月底(即回歸前)數字,分別是27,069億及15,849億,即銀行存款在七年內增加了42.8%及27.3%。

這些數字說明了甚麼?就是香港人一點也不窮!或者更正確地講,香港整體或人均的財富數字並不是一般人想像那麼少。對於一個擁有100萬流動資產,或50萬資產淨值,或幾十萬存款的人來講,購置一層三四百萬的樓宇並不是很大的負擔。當然,貧富懸殊令到社會上大多數人均不會有平均值那麼多財產,但越多人低於平均數,則顯示高於平均數的人擁有的更多。事實上目前自置居所住戶佔53.7%,即社會上目前只有約一半人擁有物業,餘下的46.7%的人是租住物業,絕大部份是公屋。

這裏便有一個吊詭的問題:既然一半人有買樓,一半人租樓,咁新建樓宇是誰人買了?撇除公屋居民,未有物業的人不是沒能力置業,便是沒意向置業,你要不是買唔起,便是唔想買,餘下的便是正計劃去買而未上車。這些人包括新增家庭,如結婚或分戶,或新定居香港人仕,但統計數字說明,香港人口增長率低,結婚率亦低,甚至連申請單程證的人也只有四成配額,每戶平均人口現時是3.1人,再分下去便趨近沒小孩家庭,要求的面積也趨小。

另一個可能的來源是公屋戶置業,房署統計資料顯示,公屋的數目是一年少過一年,2000年度有650,759個,2003年度有634,209個,減少了16,550個,即拆卸的單位多於興建的單位,結果是有些人被擠出去,有些人是購買了居屋,其餘的是進入私人市場。當然我們不宜高估這個數字,因為部份人是換成居屋,事實上目前在建及已建而未售的居屋單位數目有二萬之譜。

個人以為,以上人仕均不是樓市買家的新力軍,如上所述,人人坐定定,有過百萬流動資產的人不是已置業就是不願置業,渣樓人仕除非分戶否則不會買多間,而平均3.1人的家庭又分得幾多?咁低息都擺銀行,都唔荒會囉出黎買樓,公屋居民囉著數寧買居屋不會搶私樓,居屋居民無錢補地價。那麼真正行出黎買新樓的主力是誰呢?

最近幾個月的樓市與之前有三點不同,其一是負資產戶大降,其二是二手樓交投大增,其三是有炒家重出江湖嘗到甜頭。這三件事是互為因果的。目前中原指數大約是50,可以計算到如果有人在指數70點時以七成按揭買樓,不計已供本金,大約是50。即是說目前的「打和點」大約是70點,各位看一看究竟有多少時間中原指數是高於70的?

或者舉一個例子,有人用200萬買了一個單位,當這個單位低於140萬時,業主是要「抬錢」贖樓的,如果樓價高於此數,則該業主是隨時都可以放盤而無需真金白銀向銀行贖契。

當然,這個人可以是見過鬼怕黑,賣出了單位後不再買樓,但是自住單住賣了要租樓,租的樓都要有人買,即是這個單位的需求並沒有因出售樓宇而消失。如果不是自住,而是放租也一樣,總之「住」的需求並沒有減少。如果是丟空坐貨就有影響,但經過這個大跌市而仍有實力守到今時今日的,相信鳳毛麟角。

下一步就是二手樓成交開始活躍,一方面表示有人可以大量套現,套出來的現金可以是用來買樓或作其他消費,另一方面那些買了一手樓的人也可以套現,樓宇重新變回一種有升值及變現能力的商品,而不像國內樓宇,一手買即使如何平宜,二手市場水瓜打狗就變成毫無投資價值。隨著一手樓價大幅標升,即使二手樓價有折讓,與一年半載前的一手價相比,二手樓仍能獲利。例如前年用$3000買了單位,現在同區一手賣$4500,二手折讓即使是八折,仍然有20%的水位,足以抵消利息及各種駛費有餘。有現利在手,買家也不會急於出貨而是惜售,間接推高了樓價。

既然渣家也可以獲利,自然便有炒家進場,炒家是靠市場空隙來獲利,這個空隙存在於差價,而這個差價是來源自一手新樓與二手舊樓之間。最典型的例子是西灣河,嘉亨灣帶動了鄰近的鯉景灣、太古、康怡,其他區域如西九龍、將軍澳也有這種現象,甚至發展到只要預期某區將會有天價「豪」宅賣,二手市場也被帶動,例如美孚新村。有點像Esprite帶起I.T,然後帶起其他服裝股。

目前這個美好的狀態短期內仍能維持,只要天價「豪」宅去到貨,自然帶起附近的二手樓,二手樓造好也能刺激換樓潮,至於音樂何時停止,相信是要市場無法承接到一手樓價,六七千呎的市區樓,萬多呎的「扮豪」宅,幾萬蚊呎的「真豪」宅,仍然在可承接水平,即使這個價有點不合理。

在這個新的市場形勢下,某一個區有新盤發售或有官地拍賣是好消息,居屋放售也是好消息,因為這與之前的求方市場或買家市場不同,市場欠缺的不是承接力,而是指標,並不是求方或買家可以接受到甚麼價錢,而是供方或賣家肯用甚麼價錢出貨,你不買,便吃不到市場的空隙,上不到樓市的順風車。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