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區馬頭圍道45號J塌樓,帶引出一連串的舊樓問題。筆者到該地看看,發覺倒塌的地方很窄,大約是半座大廈,而樓梯也倒下了,另一邊大廈很多牆壁已穿了洞,看到電視機架,半個廚櫃等。那張男女海報已甩了一半,右上角遮了大半幅。後來連隔鄰的四座大廈都封了。
筆者與人談起,原來唐樓也有所謂新舊之分,向街有幾條柱的是戰前舊樓,每多在二戰時被戰火摧毀,戰後興建這類一條樓梯兩邊單位的樓宇有個俗名叫「黃坭樓」,筆者聽裝修師父做過廟街一座類似樓宇,牆身因為是黃坭批盪無法批灰,亦不敢拆毀重新砌磚,最後連生意都不敢接。在網上建築界討論區找到兩個業內意見(內文經潤飾):
http://www. discuss.com.hk/viewthre ad.php?tid=11444063&extra=page%3D1
以前的唐樓系石屎柱同陣,外牆就砌紅磚,內牆用英坭沙撈黃坭批盪做面,上菜膠灰油乳膠漆。外牆好多時就做洗水石米麵,傍水就多數做磨水。裝修佬拆除了主力牆?你估依家的新樓呀,翼牆中牆電梯井牆做曬主力牆。
http://www. discuss.com.hk/viewthre ad.php?tid=11444063&extra=page%3D1&page=2
LEE 橦樓點會有承力牆呀? Shear wall 喎?果過年代有冇可能有承力牆呀。唔通用紅磚做load bearing wall。照計成個structure系post , beam and slab, 就算所有內外牆都拆曬,間樓都唔應該lum。所以裝修佬誤拆承力牆機會不大。拆column機會都好微,冇可能有free standing column在內。我估最大可能應是石屎同鋼筋已經打曬柴。
1962年港府頒布《1962年建築(計劃)(修正)(第二)條例》,寬限至1966年才執行,引發當年發展商爭相收購舊樓重建。筆者又帶大家按一按計算器:據中原地圖,該物業樓齡55年,即1955年落成,連當年1962-1966的拆樓潮都未能引起重建的興趣,附近超過50年的樓宇所在多有,時光飛逝多個地產狂潮都未能動其分毫,關鍵是該區的重建商業價值十分有限,正所謂「殺頭生意有人做,蝕本生意無人做」,田生出到呎價四千也被拒,以該區現時的地價與商業價值,任何商業性的收購都難以進行。
筆者早前提過《維修資助也泛政治化》,而加上大業主擁有整座業權,亦與田生集團商討過收購,後因價錢談不攏而告吹,既然有心囤積居奇善價而沽,將心比己亦不會落本起意大執,「馮寶寶」就算了。既然是單一業主,不存在強制拍賣的需要,亦無成立法團之理,更不會僱用管理公司打理。以筆者觀之,眾多官方鼓勵舊樓維修的補助,最終亦因特殊原因而無濟於事。
順帶一提,有人就牆壁厚度大做文章,認為預製件的牆身起的太厚了。筆者量度自家廳中的結構牆,厚度達45厘米,但同時其它間牆是只有8厘米厚的所謂「豆腐牆」,即石膏板加鋁片中間填發泡膠,要用特製爆炸螺絲才能掛對象,一樣有人認為是偷工減料。所謂有一利有一弊,如果主力牆及外牆不夠厚,難道靠間房牆承託大廈?
說說按實踐經驗是不是增加了供應,對房價的影響,或者說對房價折舊的影響。在實際的操作上,重建是可以增加建築的面積,卻未必能增加單位的供應。
由於以前香港的機場在啟德,當時有一個法例是機場五公里範圍內樓宇有高度限制,出現了兩個結果,其一是區內的樓底一般較矮,以便興建盡量多的樓層;可是即使如此,很多舊樓也無法用盡地積比例。所以重建後的樓宇便可以用盡地積比例,令到單位總面積增加。
但是舊樓的單位面積較細,很多只有300平方呎(約30平方米左右),所以不少重建項目均是納米樓(面積極細的單位),但即使如此,單位數目也未必增加多少。
至於對房價的影向,西方有一個名詞叫「士紳化」(Gentrification),以下是維基百科的解釋:
仕紳化或紳士化(Gentrification),又譯為中產階層化丶貴族化或縉紳化,是都市發展的其中一個可能現象,指一個舊社區從原本聚集低收入人士,到重建後地價及租金上升,引致較高收入人士遷入,並取代原有低收入者。仕紳化的轉變過程可能因著重建速度而需時多年,但引申的結果是本區生活指數提高,原居住的低收入者最後可能反被新遷入的高收入者歧視,或引致原居住的低收入者不得不遷離往更偏遠或條件更差的地區維持生活[1][2][3]。該地區吸引了第一批高收入者遷入後,就轉而成為吸引其他同階層人士遷入聚居的引力,使仕紳化過程越加快速。
社區的人口結構亦會因仕紳化而改變,最顯著的是少數族裔會首先遷出,新遷入較富裕的新一代亦通常是單身或新婚家庭,導致平均家庭人口減少,政府統計部門及學者在研究社會情況時亦需要特別注意。
簡單的講法就是,舊區的居民拿了賠償也不足以購買區內的新樓,同時由於舊區的交通和配套十分方便,造成一些城市新貴的遷入。套用筆者的詞語,就是「高收入社群遷入,提高了商業價值」,結果就是樓價會上升。
至於對折舊的影響,筆者認為折舊對於房價的影響很細,以前筆者講過「房價方程式」:
地價+ 硬件- 折舊= 房價
在樓宇最原初的時候,硬件價是最高的,其後便隨著歲月的折舊減值,這是主流的房價理論,會計上也會作出折舊減值。
可是同一時間,隨著城市不斷發展,交通及社區設施不斷增新,城市人口不斷膨漲,再加上通貨膨脹,只要城市能維持到其產業的發展,地價是不斷上升的。當然,城市產業也有折翼的時候,例子有美國的底特律,和內地的資源礦產類城市。
而重建是將多年來的折舊一次過抺去,再加上地價因環境改善而上升,所以對樓價的影響是利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