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修建築(15):維修資助也泛政治化│脫苦海

 

v2-71c061d83da0c7ee9d4bca61e344a5e1_r.jpg

財政預案推出「樓宇更新大行動」,撥款七億,再由香港房屋協會及市區重建局各撥一億五千萬,合共十億津貼舊樓業主維修公用地方。一般業主可獲費用80%或最多$16,000;60歲以上長者業主可獲全數或最多$40,000。即使如此,一眾政客已急不及待大肆批評,要不是說沒有資產或入息審查不公平,便是覺得金額太少及不應設時限。

查實在此之前,政府已推出各式各樣的資助及貸款計劃,歸根結底是希望幫助業主改善居住環境,茲表列如​​下:

屋宇署

  • 樓宇安全貸款計劃

社會福利署

  • 長者家居環境改善計劃

市建局

  • 樓宇復修貸款計劃
  • 復修樓宇按揭優惠
  • 樓宇復修物料資助計劃

房協

  • 樓宇維修資助計劃
  • 家居維修貸款計劃
  • 長者家居改善計劃

筆者細閱內容,長者業主是有很多機會獲得各式各樣資助,甚至買油漆、喉管及防水物料也可以申請津貼!問題是長者們又怎知道如何申請呢?當中房協就曾大灑金錢以電視廣告推廣,可是成效有限。就以「長者家居改善計劃」為例,2008年5月推出,截至2009年1月只收到3,500宗申請,批出860宗,金額1,770萬,僅佔總撥款的1.77%。而社署的「長者家居環境改善計劃」,透過全港41間長者地區中心的社工以人釘人方式協助長者申請,由2008年6月推出至12月,僅1,300多名長者受惠,即使以資助上限每人$5,000計,金額650萬,僅佔總撥款2億的3.25%,進度慢成效低,豈非無因?

沙田區有位老婆婆申請了社署的津貼,並由社工轉介某政黨的社會企業進行工程,工程費用比津貼上限還要少,但工程過後婆婆發現仍有執漏,於是便向某老人組織投訴。該組織四出格價,發現有更平的報價,只達工程費用的一半,而事主在過程中「沒有權選擇貨品,也沒有退貨權,完全剝削受助長者權益」,便連同另一政黨成員帶同「高價坐廁」到立法會申訴部投訴。(岔開一提,投訴與被投訴的兩個政黨,均是食飯的人民。)

筆者不想判斷此等個案誰是誰非,只是指出在泛政治化的社會氛圍下,執行者遇到壓力或挫折,便容易抱著「打陣波」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申請者則抱有過高期望,希望拿到最多的津貼及獲最平最佳的服務,而工程公司即使依足程序申請也可能被有心人「狙擊」;不問可知其結果必定是進度慢成效低。

正如活化歷史建築物不應是活化藝術團體,既然此等計劃目標是鼓勵維修樓宇及協助長者,執行者只需依照程序辦事,而非要擔負其它責任,比如要找到最低的報價,要監察工程的細節,要照顧申請人的心理需要,甚至要提防各方勢力的暗箭。幫人等如害自己,搵阿水去做!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