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就是最善忘的,2008年7月有人遊行要求復建居屋,2008年12月居屋只賣到六成,變面何需幾年時間?記者幾難得請到兩名地產商及兩名銀行高層開金口支持居屋,還不放大無限倍擺在當眼處!可是新地郭先生卻力排眾議,直言政府不應該再建居屋,在網上某些討論區引來口誅筆伐,彷彿是否支持居屋,便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郭氏的言論主要有三點:
- 金融風暴,因為政府興建大量居屋,令許多港人都遭受長期的痛苦經歷
- 要紓解市民置業困難,政府應從增加土地供應入手,而不是複建居屋
- 支持政府加快興建公屋,若撥公屋土地建居屋實屬不智
部份香港人是極之善忘的變色龍,十年前發生的事當然可以忘得一乾二淨,居然有人要求解釋何謂「長期的痛苦經歷」;甚至連一兩年前的事都視而不見,2008年金融海嘯時樓價插兩成是小兒科。樓市暴跌並不罕見,近三十年來跌幅達三成以上,即高位接貨然後一鋪清袋,大約是十年一潤。地產價格週期是常態,那些在樓價連續上升一年多才要求「幫我上車(接火棒)」的人,潛意識為「地產只升不跌」,往往成為受害者。
究竟市民面對的是居住問題,還是置業問題?政府的責任只是解決「貧民」的居住問題,方法是廣建出租公屋,令到難以負擔私人市場租金者不用住籠屋、板間房、套房之類;自稱「低收入」人仕的置業(投資)問題,實在已超出旁人的責任,即使為人父母而無力協助子女置業,亦不應被人薄責。政府幾時變了「超級父母」?
同一塊住宅土地,用來建私樓,就不能同時建公營房屋;而公營房屋土地,建了居屋便不能建公屋。如果再建居屋,就會對土地用途產生擠壓作用,而偏偏公屋及私樓,卻分別是解決居住及置業問題的處方。或曰:「居屋不是同時滿足了兩個願望嗎?」實情是:真正窮的人買不起,中產、八十後之類不屑買(有人信他們真會滿足於此嗎?)。

房委會公營房屋數據顯示,未來幾年建屋量均屬偏少,究其原因是多個公屋興建計劃均遇到地區上的阻力,以下消息均見於網上:
- 西北九龍填海區第六號地盤發展公屋,西九四個私人屋苑群起反對
- 新蒲崗工廠大廈用地,黃大仙區議會反對興建公屋
- 將軍澳65B區計劃發展公屋,鄰近寶盈花園居民反對
- 葵涌警察宿捨地皮計劃建公屋,被區議會強烈反對
- 葵涌第九H區(大白田街)區議員不滿該區缺乏休憩用地而反對
- 屯門第十八區興建公屋,屯門區議會反對,要求興建小區中心
- 元朗前凹頭政府宿舍,被區議會反對建公屋
- 元朗邨舊地皮建公屋,遭區議會反對,提議興建廣場、酒店等
- 東涌海傍原計劃興建公屋,被幾個私人屋苑業主反對認為阻擋景觀
今天一眾政客排著隊要求再建居屋,然則對於真正解決居住問題的「公屋」,他們又是否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