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策分析(19):以大灣區碼頭重置葵青貨櫃碼頭│脫苦海

筆者多年前已建議將貨櫃碼頭搬離現址,在網上專欄曾提出兩個方案:其一是在青衣島西南填海,加上現有的九號貨櫃碼頭,提升為自動化碼頭,而位於葵涌的一至八號碼頭則收回重新發展;其二是將所有貨櫃碼頭連同相關的產業,包括元朗一帶的物流場等搬到大鴉洲,並以隧道接駁到青嶼幹線近港珠澳大橋的入口。

現在筆者提出第三個建議,就是在香港以南珠海管轄的島嶼,挑選理想的地點以陸域吹填方式像上海大小洋山港般發展全自動貨櫃碼頭,所不同的是無需要興建連接陸地的大橋,而是以駁船的方式由小型貨櫃輪、內河船、駁艇或躉船等把集散到的貨物分配到大灣區各港口,特別是中歐班列的口岸。

至於現有的葵青貨櫃碼頭,無需要另外在海中填出人工島,可以在青衣的西南岸非維港範圍填出泊位以及後勤用地,青衣九號碼頭(北)已完成半自動化改造,繼續在九號碼頭(南)進行提升,葵涌的八個碼頭則收回發展,而放棄以興建平台的方式。

這個建議有眾多好處:

1. 現時香港超過六成的貨櫃使用量屬於轉口,貨物從來沒有離開碼頭,將這六成的貨量移到外海,就能有效地縮減土地使用量,並透過全自動化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時解決貨運業人手青黃不接的問題。

2. 解決廣東省各地碼頭的惡性競爭問題,特別是深圳東邊的鹽田港集中做廣東省東岸及江西省的貨源,西邊的蛇口赤灣則可以收回使用。

3. 由於遠洋輪船只靠岸到大灣區超級碼頭,而到青衣海岸的則是小型船隻,有效地改善香港的空氣質素

4. 現有的基建道路可以保留使用,不需要另作投資

5. 大灣區碼頭可以由區內九市兩區集資興建,無需再糾纏於議會程序

6. 從台灣高雄把貨物運到廈門上岸,直接由中歐班列運到中亞及歐洲沿線得到啟發,包括香港在內的各市,可以透過水路將貨物集散在南沙港,除可使用中歐班列外,更可以透過南沙港鐵路,把腹地伸展到西南各省。

至於選址方面,除了坊間傳出的擔杆島選址外,筆者認為萬山列島的白瀝島和游泳島更為優越。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北半球河流的泥沙傾向右轉,導致灣區的西岸缺乏天然的良港,萬山列島的位置更靠近澳門珠海等地。在列島的北邊和西邊建設港區,有效防止珠江泥沙淤塞港口,向南門頸灣則設為貨場以阻擋來自南中國海的風浪,在東邊留下入口,並加上防坡提,一個可容超級貨櫃輪的港口就此形成,不單只解決了香港的土地和產業問題,更有效提升大灣區物流競爭力。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