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中原地產施永青先生獲委任「經濟機遇委員會」委員,開會前向傳媒吹風,謂將會推銷拯救樓市方案,會提出要守住樓價不能跌穿自今年高峰計累跌30%的底線,以免觸發負資產浪潮而進一步衝擊香港的經濟。他建議,港府可成立物業基金,於樓價累跌至近三成之前入市,掃入做價低殘的中小型住宅,令中產階層免受進一步傷害。政府購入此類「跳樓貨」後,可考慮設立「盈富物業基金」,手持這類物業作中長線投資,又或將其上市,就如98年「官鱷大戰」中購入大批股票後,設立盈富基金一樣。
所謂「曲突徒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金管局多年來為銀行體系七成按揭把關,按揭證券公司嚴控「第二按揭」(co-financing schemes)的申請資格,務求防止按揭批予支付能力不足人仕,結果有目共睹──即使樓價由1997年高峰下跌七成,也沒有影響到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負資產最高的時候有106,000宗,相對於當時私樓戶數1,258,000個單位,也只是有8.42%,無人對此作出一絲讚譽。可是歐美等國多年來放縱金融界巧取豪奪,如今出事後不但肇事者無人追究,今天用納稅人公帑去修修縫縫補補,卻贏得一眾民粹傳媒及淺薄學者的讚譽。
計劃的問題一是物業不像股票那樣具有高度同構型,比如康怡D座或淘大E座價格較平,基金購入一籃子中小型住宅又如何估值?問題二,物業市場流通性遠低於股票,最高及最低價是極少成交的,用最高價折讓25-30%為拯救價,值得被救的必定是其中的極少數,更大機會只是助人走貨甚至賺錢。
既然房署也不肯回購居屋,為甚麼還有人想回購私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