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勢改變交通模式,從而改變城市面貌
從經濟及社會發展的角度,尤其是站在全國的高度落墨,高鐵的發展實有其需要。新時代之下高鐵漸漸取代傳統鐵路,實因三種國情:
一丶中國缺油多煤,同時又含豐富的水電丶風電及太陽能等發展潛力,卻每以電力為載體,即是說以石油為本的交通工具如汽車及飛機,並不符合國家的能源政策。
二丶改革開放至今,數以億計農村人口流向城市,製造龐大經濟活動及交通需求,比如2016年春運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達3.24億人次,2017年增長至3.57億人次,汽車及飛機,甚至傳統鐵路根本不足應付。
三丶數億人移往城市導致城市規模不斷膨脹,超過1,000萬人口的城市越來越多,帶動客運量之外,亦出現「客貨分流」的需要,比如京滬鐵路早在十年前已飽和。
中國必須以高鐵來解決以上問題,否則阻礙經濟發展。而中國人口眾多,歷史因素早形成各省區的大中型城市,且集中在東部半壁江山,改革開放以來更突顯出三個大城市群(Megalopolis):環渤海丶長江三角洲丶珠江三角洲,形成極大的交通需求。
交通主宰地方興衰
交通工具往往主宰城市盛衰,揚州是常被引用的例子,直至清朝中葉因在運河及長江交界,有謂「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但自鴉片戰爭五口通商,以及海運漸興,臨海的上海便取代了其地位。
國民政府時代,河南省的省會是洛陽與開封之爭,當時鄭州還未成為城市,名稱叫「鄭縣」,因洛陽是歷朝古都,而開封以前得運河之利,可是當京廣鐵路與隴海鐵路在鄭縣交界,鄭州便獨得河南省龍頭之位,實乃交通工具改變的結果。
前清時佛山比廣州興旺,澳門亦比香港繁榮,何以近代主客逆轉?此因以前是水運為主,而且船舶的呎碼亦較小,澳門及佛山內港得航運之利,相反近代的海港要求港闊水深,比如中國的超級油輪「新浦洋」號,排水量是美國最大航空母航尼米茲號(當然比進不了鯉魚門的新澤西號更大)的三倍,試問澳門佛山這樣的小港又如何應付,唯有用大小洋山與南沙港。而廣州香港之興,亦是得利於鐵路之便。
筆者找到一份網上流傳,但找不到原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網要(2005-2020年)》的城鎮空間規劃結構圖,雖然未能確認是否官方文件,但可以窺探高鐵的規劃是暗合城市佈局:

大都市連綿區
- 京津冀
- 長三角
- 珠三角
重點城鎮群
- 武漢(湖北)
- 重慶市丶成都(四川)
- 瀋陽(遼寧)
- 西安(陝西)
其他城鎮群
- 鄭州(河南)
- 青島(山東)
- 長沙(湖南)
- 福州丶廈門(福建)
全國中心城市
- 北京丶天津丶上海丶廣州
區域中心城市
- 華北:石家莊丶太原丶呼和浩特
- 東北:瀋陽丶大連丶長春丶哈爾濱
- 華東:濟南丶青島丶南京丶杭州丶寧波丶合肥丶南昌丶福州丶廈門
- 中南:鄭州丶武漢丶長沙丶深圳丶南寧丶海口
- 西南:重慶丶成都丶昆明丶貴陽丶拉薩
- 西北:西安丶蘭州丶銀川丶西寧丶烏魯木齊
高鐵網絡設計,亦是配合國家城鎮空間規劃,以全國中心城市為樞紐,連接大部份區域中心城市,據《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將會出現北京丶上海丶廣州丶鄭州丶武漢丶西安丶重慶及成都八大鐵路樞紐;而據中國《鐵路「十一五」規劃》,點出十大區域性客運中心:哈爾濱丶瀋陽丶濟南丶鄭州丶南昌丶福州丶昆明丶南寧丶蘭州丶烏魯木齊。至此,高鐵時代的城市網絡已呼之欲出。

要不要高鐵,在中國不是問題,而是香港的問題:產業掏空丶人口老化丶城市發展緩慢,政府預測2018年香港有758萬人亦是無根夢囈。高鐵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只能舒緩,令到流動人口增多來刺激經濟。至於建在錦上路還是西九龍,亦不是由香港人生活習慣的需要決定,而是如何配合中國的經濟發展來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