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入賤出──盈富跌左好多錢出街(2006-02-15)

國際主要股市均有代表性的指數,例如如紐約杜瓊斯指數、倫敦富時指數、日本日經平均指數,「代表」香港人眾所周知是恆生指數。這裏把代表放入括號內,正是由於近年來不斷有聲音質疑恆指的代表性,有人甚至認為因為恆指有好多成份股收益來自國內及海外,所以恆指不代表「香港經濟」,所以要用地產分類指數甚至標準普爾指數去「代表」香港經濟,然後要由分析「香港經濟」才有辦法去分析指數。古語有云:「刻舟求劍」、「鄭人買履」。

我們要知道一杯奶茶是甚麼味道,可以分析用了多少茶葉、糖、奶,亦可以乾脆喝一口,當然亦可以將茶葉、糖、奶分別放入口嘗嘗味道。同樣道理,要了解香港股市,可直接分析指數,亦可以個別分析成份股,不能夠說不同的成份股代表不同的「經濟」就不會分析。恆指就是計算33隻大市值的成份股的加權總體走勢,硬要說恆指一定要等如香港股市或者香港經濟,是強詞奪理。正如杜指不是用來代表紐約經濟、富時指數不是代表倫敦經濟一樣,香港只是一個中型城市,為甚麼恆指成份股不能有非香港經濟的成份?

恆指另一個為人垢病者為,恆指走勢容易被有心人控制重磅股達到「造市」的效果。33隻成份股平均比重是3.03%,但多年來「貧富懸殊」的情況持續,以下是以最近恆指「重磅股」的比重:

0005 匯豐銀行   29.96
0941 中國移動   14.89
0013 和記黃埔    6.44
0883 中國海洋石油  5.30
0011 恆生銀行    4.02
0016 新鴻基地產   3.83
0001 長江實業    3.74
2388 中國銀行香港  3.38

即是首三隻已經佔超過一半的比重,換話說只需操控不足十份之一的成份股,就可以操控一半的市值。如果覺得這是一個問題,要解決有好多方法:

~將恆指數加權(weighted)變為不加權(non-weighted),例如杜指
~為個別成份股設定上限,例如新華富時指數
~換入更多大市值的成份股
~增加成份股的數目

市場看到的問題,恆指服務公司當然看到,何況有個別國際大證券行自製指數,企圖減低恆指影響力甚至取而代之。恆指當然有其優勢,除了歷史悠久(正如標普500無法取代杜指),更因恆指目前有很多衍生產品,如期指、期權、盈富基金,以至其他港股指數基金。但作為香港市場資訊的提供者,亦不宜完全漠視市場要求,因此2006年2月10日,恆生指數服務公司宣佈了兩件影響深遠的事:


http://main.hsi.com.hk/hsicom/c_announce/20060210c.pdf

H股納入恒生指數的評估結果
經過考慮市場人士的意見及諮詢指數顧問委員會後,恒指服務有限公司決定以H 股形式於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如符合以下其中一種情況,將合資格獲考慮納入恒生指數:

1. 該H 股公司的股本以全H 股形式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2. 該H 股公司已完成整個股權分置改革,且沒有非上市股本;或
3. 新上市的H 股公司沒有非上市股本。

符合以上情況的H 股公司預計可於二零零六年八月底前恒生指數的檢討中,獲列入恒生指數成份股的候選名單。在名單中的公司均可能獲選為恒生指數成份股。

-----

恒指服務有限公司於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宣佈H 股指數的計算方法將改為以流通市值調整計算,每隻股票的比重上限將設定為15%。於二零零六年三月三日收市後,H 股指數會更換成份股及作出流通市值調整,並為有需要的成份股設定比重上限。所有變動將於二零零六年三月六日正式生效。

說這兩件事具有重大意義,因為一來恆指服務公司放棄了恆指代表「香港經濟」,轉而代表「香港市場」。事實上恆指一早就涵蓋眾多盈利來源自國內及海外的成份股,例如匯豐、和黃、中移動、中海油、利豐、思捷、德昌等,硬性規定香港註冊才有資格入成份股,只是掩耳盜鈴。而先在國企指數推行權數上限15%,可能是為恆指出行類似改革作為試點。其實以目前恆指成份股的比重結構,將上限定為15%只會對匯豐及中移動有些作用,即使將權數上限減至10%,對於改善權數偏重局部股份分別不大。何況除了上述「八大」之外,餘下的25隻成份股佔28.44%,平均每隻股份只佔1.13%,所以除了八大之外,無論任何單一成份股如何更換對恆指的影響均少於3%,怎樣更換也只是做戲比人睇,以為勞動盈富基金買賣股票。

要作出真正的改善,除了將市值大的國企股加入成份股外,要配合增加恆指成份股的數目,否則結果只是將本地較少的股票全部剔出。事實上,基於科技發展,要計算更多成份股沒有甚麼困難,而42年來香港上市公司的數目增長何止十倍?因此可考慮將恆指成份股的數目增加至100-300隻,很多問題已經可以避免。由於大碼股很多已經入圍,除了部份國企外,新增的股份將是市值較低者,佔權數可能只是0.5%,但增加至100隻時,新增的成份股總權數佔33.5%(100-33×0.5%),匯豐比重可攤薄至22.44%或以下(29.96/133.5%)。

有人認為為方投資者(特別是國際投資者)入市離市,故一般市場指數之成份股都不會很多,例如杜指成份股比恆指更少只有30隻。首先我們要知道「杜瓊斯平均指數」成份股不是30隻,而是65隻。任何對「杜氐理論」有足夠認識的人,都知道杜指有分「工業」及「交通」兩隻指數,牛熊市要兩隻指數互相印證確認。後來美國鐵路業息微,便分出多一種「公用」指數。現時常稱的「杜指」只是「工業」指數,共有30隻成份股,另有「交通」20隻及「公用」15隻,合共65隻。事實上正因為「杜工」只有30隻成份股,而多年來不事改革,才有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出現,恆指若不改革,必將步其後塵。

另一方面,世界各國指數成份股每每多於100隻,我們只可以講,成份股多或少各有其道理,但說「一般市場指數之成份股都不會很多」恐怕是遠離事實:

名稱     成份股數目

亞太地區
中國   上海綜合指數   881
中國   深圳成份指數   100
中國   深滬300      300
香港   恆生指數     33
台灣   加權指數     639
日本   Nikkei 225     225
新加坡  海峽時報指數    43
南韓   漢城綜合指數    706
印尼   雅加達指數     337
馬來西亞 吉隆坡成份股指數  99
澳洲   所有普通股指數   487
紐西蘭  NZSE 40       48
泰國   SET         508
以色列  TA-100       100

美洲
美國   杜瓊斯工業平均指數 30
美國   標準普爾500指數   500
美國   納斯達克指數    3159
加拿大  S&P TSX Composite  200

歐洲
法國   CAC 40       40
德國   ^GDAX       30
義大利  MIBTel       295
挪威   OSE All Share     198
西班牙  Madrid General    111
瑞士   Swiss Market     27
英國   FTSE 100      102

除了國企之外,有沒有考慮將一些具代表性交投量大的在港掛牌的海外公司納入成份股內呢?最明顯的例子是宏利保險,甚至可考慮一些可能在港第二上市的海外公司放在可能之列,例如怡置系。理論上香港上市而遷冊百慕達、開曼群島之類的公司,也是「海外」的公司,增加成份股數目的目的只是令指數更貼近市場,內外之分是其次。當然亦有人強詞奪理說為何美國及日本企業不納入恆指之中?問題是在香港除了幾乎沒有成交的納指七強外,根本就沒有美日企業在本港掛牌,香港的股票市場指數,當然只是代表在香港掛牌買賣而活躍的股份。這令筆者想起一個商場笑話:「因為貴公司有一半股權屬某銀行所有,貴公司的市值要減半,所以本人才是艇王。」

提起盈富基金,由於該基金以及同類指數基金均以成份股作為投資對像,成份股改變就要同時改變基金的成份,於是便有些人認為出入成份股是一個投資指標,結果建行因為盛傳將會被選入國指甚至恆指,而成為追捧的對象。究竟用這種方法選股表現如何呢?讓我們看看近年來恆指成份股的轉變:

我們再看一看近年來出出入入的成份股表現如何?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依照某一隻成份股出入來決定入貨出貨,輕則入貨後牛皮,重則用高價入低價出。為何如此?事實上,決定進入或剔出成份股,並不是以該股未來的投資價值,而是以入選或出選時該股的「現況」。對於周期股來說,當然是行業高潮時納入,行業低潮時剔出。這個方法與挑選投資對象的原則背道而馳:投資股票應在低潮時買入,高潮時沽出,反其道而行,當然只會得出相反的結果。

一個令人不快的事實:盈富基金因為咁,跌左好多錢出街。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