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過黃子華《絕代商驕》,都聽過「鯰魚效應」:
西班牙人愛吃沙丁魚,但沙丁魚非常嬌貴,極不適應離開大海後的環境。當漁民們把剛捕撈上來的沙丁魚放入魚槽運回碼頭後,用不了多久沙丁魚就會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魚味道不好銷量也差,倘若抵港時沙丁魚還存活著,魚的賣價就要比死魚高出若幹倍。為延長沙丁魚的活命期,漁民想方設法讓魚活著到達港口。後來漁民想出一個法子,將幾條沙丁魚的天敵鯰魚放在運輸容器里。因為鯰魚是食肉魚,放進魚槽後,鯰魚便會四處游動尋找小魚吃。為了躲避天敵的吞食,沙丁魚會自然地加速游動,從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來,一條條沙丁魚就活蹦亂跳地回到漁港。
這種被對手激活的現象在經濟學上被稱作「鯰魚效應」。
團隊管理也是這個樣子。無論是傳統型團隊還是自我管理型團隊,時間久了,其內部成員由於互相熟悉,就會缺乏活力與新鮮感,從而產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員工,工作時間長了就容易厭倦、懶惰、倚老賣老,因此有必要找些外來的”鯰魚”加入團隊,製造一些緊張氣氛。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其努力工作的目的就不再僅僅是為了物質,而更多的是為了尊嚴,為了自我實現的內心滿足。所以,當把”鯰魚”放到一個老團隊裡面的時候,那些已經變得有點懶散的老隊員迫於對自己能力的證明和對尊嚴的追求,不得不再次努力工作,以免被新來的隊員在業績上超過自己。否則,老隊員的顏面就無處存放了。
而對於那些在能力上剛剛能滿足團隊要求的隊員來說,”鯰魚”的進入,將使他們面對更大的壓力,稍有不慎,他們就有可能被清出團隊。為了繼續留在團隊裡面,他們也不得不比其他人更用功、更努力。
根據個人的觀察,絕大多數的大機構,都會出現員工怠惰的現像,並不是只有公務機構如此。這是因為大型組織要管理大量員工和工序,都會在明裏暗裏設定大量的程序和規則去做事,升遷也未必是看個人的表現,而是看能否協助組織維持秩序。
如果一名員工不按程序但能得到超越的效果,往往是得不到管理層的欣賞。反而事事跟程序,排資論輩就可以升遷,鯰魚都會變沙甸喇!這是機構文化的問題,具有那種土壞和氣氛,就會出現怠惰的情況,一條鯰魚是改不了的。
真正需要放鯰魚的並不是中下層員工,而是管理階層,要為公司創造新方向以及改進工作程序之類,都是管理層的工作和責任,可是從外部引入刺激性的力量,對於公司原有文化的衝擊是不是一定是好事呢?不適當地使用鯰魚效應,會產生很大的副作用:
一、團隊整體狀態還很好的時候就引進「鯰魚」,則會打擊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同時會導致員工的公司的認同感降低,他們會認為公司對他們失去了信任或存心想「整」他們。這時候員工的反映將會是:
1. 把對工作的積極性轉化為破壞性行為,故意和公司對著幹
2. 骨幹員工失去對情景的希望,離職
3. 消極怠工,真正變成「休克魚」,「讓能幹的人(鯰魚)去幹吧」二、引進的「鯰魚」數量過多,刺激過度,則會引起全體的恐慌,各種流言出現,小道消息、猜疑增加,加重了員工心理負擔。並且員工在工作同時還在提防「鯰魚」,戒心增加,顯然不利於整體工作的開展,對企業良好的文化將會造成破壞
顯然,這些副作用已經可以在現時的政府中看到,一些空降的局長,會有意無意把責任放到公務隊伍,甚至政府持有的公司身上,而且令到他們出現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