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管理論:馬太效應 │米羅

馬太效應

公務員薪酬檢討,一如既往,都是肥上瘦下:高級加薪幅度高於中級,中級又高於低級。有一個理論描述這種現象,就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馬太福音有兩個章節都提及相似的經文:

第13章 第12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第25章 第29節:「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1968年,美國科學史學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

「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本來,這個理論是用來描述學術界的現象,後來被人推論到各種各項的領域,用來解釋「強者越強」的現象,包括社會上的「貧富懸殊」日益嚴重。

聽起來,這個理論十分之無情和不公義,不過,大家看過第25章的經文,就可以想到原因:

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
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

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帳。
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裡。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裡。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

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我們不是去討論公平分配的問題,而是從管理資源的角度去看。比如,你要管理一個投資組合,當中有三個投資選項,A有50%回報,B有30%回報,C有10%回報,那麼你會怎樣分配呢?

講公平,或者分散投資,當然是各位三份之一,可是投資回報就會欠理想。要將回報最大化,自然是將所有錢都放在A項目上。這便是馬太效應該的基礎。

經濟學的出現,就是人類面對無窮欲望,資源卻有限,怎樣去分配資源的問題。馬太效應就是指效益大的項目,就給予更多的支援,效益欠佳的項目,不如乾脆除掉。
那麼就解釋了,為甚麼多數公司,都是將人力物力放在一線產品,越是不重要的產品,所獲得的支援就越少。

不過,收益最大化並不是企業唯一的目的,如果將所有的雞蛋都放入一隻籃子,就會出現風險集中化的現象。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