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廈的森林(2):住宅與工廈大不同 (一)│阿勞

前文提到工業大廈(工廠)及「工業用途」的基本知識外,亦指出如果住宅投資者以購買住宅收租的概念套用到購買工廈之上,投資損手可會是預計之內。購買工廈不論自用或是投資,買家必需具備基本工廈知識;而為了讓讀者們容易明白,筆者會以大家較為熟悉的住宅話題切入到細說工廈

住宅的主要用途是遮風擋雨,附設用途是儲存財物、洗衫、洗澡、煮飯、室內自娛和睡覺的地方。擁有自置居所的人,能為自己、家人及伴侶提供安全感。現今屋苑雖然附設會所,但相信讀者也會同意,會所並非住屋必需品,正如一個住宅擁有私家露台東南望海,也並非居所的必需品,因此在普遍情況下,有錢的人會購買新樓豪宅,基層戶則簡單地購買一個「居所」安居而已;前者在「想要」的角度出發,後者則以「需要」的角度購買。

至於工廈,著重符合用戶的業務應用及物流運輸,物業是否向海並不重要,便利用戶做生意及乎合業務成本效益的,對於用戶而言便是一所好工廈。舉例說,從事乾貨類業務的用戶(例:寵物飼料業),通常不會首選購買或租入鄰近海皮的工廈,他們認為近海的工廈濕氣較重,存貨(狗糧貓糧)有機會受潮而報銷,使到業務風險增加,因此首選的工廈最好遠離海邊。從行業的微觀角度出發,近海工廈不會是飼料類業戶的首選(植物肥料業不受此限)。

可是站在「創意產業」類別的用戶而言,他們更喜歡能望到海景的工廈單位,不但能切合藝術家的性格偏好,也能激發創作靈感;望海景的工廈單位,景觀便能襯托物業內部的藝術裝潢,使室內的設計更入型入格。

又說,從物業的「用途」而言,住宅只能住人而不能經營業務,極其量招呼親戚朋友使用會所設施,又除非是特式單位諸如雙連戶、複式戶、連天台戶或獨立屋連花園之類的住宅物業,能夠提供足夠空間招待十多二十位親友聚會燒烤和打邊爐外,一般住宅呎數很難辦得到大型聚會;相比住宅,工廈的呎數就靈活了,傳統工廈 (尤其是70年代落成的) 不少已經是1,500呎建築面積作起步呎數,3,000至4,000呎亦是正常不過的面積,最大建築面積的分層單位也有10,000呎至40,000呎的, 專業倉庫更能達10萬呎以上;工廈物業面積不論兩個單位打通做一個,或是一個單位分間出租(或將工廈分間和入契出售,俗稱「劏場」),單就「面積」而言,其可塑性都比住宅高很多。(現實之中,工廈物業的私下違規用途和政府選擇性執法,本章節不會論述)

也從物業的「交通」而言,先說住宅,我們不難察覺,報章不是也會陳詞濫調重覆說著「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然而什麼是好的「Location」呢?在實際的選擇上,又是怎樣給住房選擇適合自己的位置?究竟買樓最好鄰近上班好、還是近父母住的好?Location問題不是樓市專家能為大家一錘定音的,涉及個人活動範圍的因素太多了!

從工廈角度看,交通亦即物流運輸。以荃灣東工業區(爵悅庭及樂悠居後面)為例,橫龍街和灰窰角街不是好的Location,早上的物流繁忙時段,國際訊通中心、正好工業大廈、龍華國際貨運、荃灣國際中心及立泰工業中心一及二期,一條街擠滿幾幢使用率異常高的專業倉和甲級工廈,朝早慣性塞滿了排隊入閘的貨車和Van仔,https://goo.gl/maps/m5QXe6jdH9z;再者,荃灣東工業區遠離荃灣港鐵站,外區的打工仔若乘地鐵往該處上班,需要在荃灣港鐵站對面的南豐中心轉乘海濱花園巴士,或由港鐵站步行20分鐘前往。

至於葵興葵昌路至大連排道及工業街的一帶工廈,以Location而言整體也有75至80分,最大優點是鄰近葵興港鐵站,以打工仔返工方便而言,葵昌中心、豪華工業大廈、永祥工業大廈、樂聲工業中心及萬泰中心等,都屬於90 分的Location,其次是貨車雖多,然而馬路夠闊落,駛入葵昌路的貨車若毋需經大連排道離開,則可在萬泰中心左轉,經大德工業大廈往葵涌道駛走;至於大連排道一向比較繁忙,然而近年葵興工業區「劏場」林立,大面積工廈比例較往史大跌,業戶使用大面積工廈的比例自然下降,連帶40呎貨櫃車使用率也呈下跌,很多時使用馬路的是輕型貨車及噸車,交通沒以前那麼擠塞。

住宅與工廈的大不同,還涉及車場、貨檯、單位用電量、樓層負重、樓底高度、僭建、如何霸佔公眾地方、這些都在之後的文章提到。

不少工廠大廈都是污糟邋遢的,這個Lift走廊已算「企理」,筆者一早習以為常。

俗稱「狗頭閘」的貨Lift(載貨升降機),需要人手向上托開門;女人要開門一係夠力一係唔夠力,小孩就肯定開唔到。


阿勞

著名地產代理書籍作者,擁有十年代理住宅物業的經驗。2008年著作《地產經紀生存筆記》曾登上泛華發行書榜第一位及商務暢銷書榜,至今總銷量逾1萬冊。過往曾接受商業電台及DBC數碼財經台訪問,現為工廈及物流倉租售代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