揀樓秘訣(24):跌得少才是好東西│脫苦海

差餉物業估價署公佈2018年11月樓價繼續下跌,已經由8月起連跌4個月,但更大影響的是連租金指數也扭轉9個月的升勢,出現第一個月的跌幅,意味著租金開始帶動樓價作進一步的下跌。筆者2018年6月在本欄發出樓市轉向,以下重溫相關的內容:

「經過半年的觀察,這個已經出現的因素終於浮現,就是中美之爭可能導致的經濟負面影響。上半年兩國之間的爭端不斷,從貿易制裁,到技術封鎖,到懲罰性關稅,層出不窮。只要稍為想一想,這些只是手段,而目的卻是美國要把中國打下來,中國則要力抗這種打壓,兩國的爭端只會沒完沒了,直至一方倒下為止。雖然不會演變成熱戰,但其他各種手段都可能應用上,貿易戰以外還可以大打金融戰、外交戰、科技戰等。」

半年後再回顧這個分析,中美貿易戰的確有可能達成協議,甚至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現得更加迫切,背後的原因不是因為中國讓步,而是美國經大半年的實驗,發覺持續下去雖然中國的損失比美國還要多,但美國卻受不了這小小的傷害。這從美國中期選舉中,共和黨在中西部農業州份大面積地敗選,民主黨重奪眾議院的控制權,結果特朗普要出到政府停擺來達到個人的政治目的。正如筆者所述,還有金融戰、外交戰、科技戰等等,相信筆者也不用多所陳述,大家可以親身體會。

然則筆者的觀察卻是,香港所出現的損失比預期中小,主要原因是香港經濟早已轉型,製造業和貿易所住的比重大減,反而零售消費及旅遊業的比重大增,而兩大基建又確實帶動了可觀的旅客增長,多多少少都補充了一些損失。旅發局公布,2018年11月訪港旅客人次近600萬,較去年同期上升20.6%,當中內地訪港旅客更升近25.8%。而長途市場方面,在直航航班機位數目增加,美國旅客數字有13.4%的增長,整體長途市場旅客上升3.3%。

筆者估計是次跌浪幅度是15-20%之間,主要理據是金融海嘯的跌浪是23%,既然今次的損失比上次少,就預期不會跌得超過20%。至於個別地區或屋苑,就因應具體因素作出調整,筆者也順道賣個廣告,新書也會有部份內容有所述及。

既然電視節目也有大彩蛋,筆者在新年也來一個小故事:有親友想在今次跌市中置業,由於她住在美孚就想買奧運站其中一個樓齡較為舊的屋苑,卻苦於一個問題,就是業主不肯大幅減價,筆者就說:「你買股票,都望買到一隻跌得少的,跌得少才是好東西,難道想買一間沒有保值能力的樓嗎?」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