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普(20):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地震?│脫苦海

南京地震,明宣宗放棄還都。

中國至少有495個地震斷層帶,南京就有四條地震斷層帶,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已勾畫出中國21個大城市斷層帶,南京就在其中。

明代遷都北京,從永樂至正統歷經四代,近四十年的時間,北京的政治地位也經歷了從「行在」到「京師」,再回到「行在」,最後確定為「京師」的過程。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想法一出來時就伴隨著很大的爭議,但這些爭議因為有了南京地震而停息。

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朱棣攻下京師南京,在奉天殿即皇帝位,即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春,成祖下詔「以北平為北京」。同年二月庚戌,「設北京為留守行後軍都督府丶行部丶國子監,改北平曰順天府」。同時「稱北京為行在……罷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此時北京作為「行在」地位存在,並未成為明朝首都。

永樂四年(1406)閏七月壬戌,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分遣大臣採木於四川丶湖廣丶江西丶浙江丶山西。」由此拉開了興建北京宮殿的序幕。經過十五年的建設,朱棣終於把北京皇宮建好了,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就在遷都的那年4月底,新修成的奉天丶華蓋丶謹身三大殿遭遇雷擊起火,化為灰燼。

在遷都後的京城過了三年,朱棣駕崩了,傳位給兒子朱高熾(明仁宗)。這個皇帝對南京有感情,早在當太子的時候,朱棣就把他扔在南京主事,自己待在北京。所以,仁宗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非常喜歡金陵繁華。朝臣一看仁宗有這心思,連忙上奏疏提議還都,仁宗大悅。

仁宗即位後的幾個月中,南京地震十分頻繁,即便在仁宗重新確立南京京師地位時,南京地震依然不斷,但這並未阻止仁宗回都南京的決心。然而,「天人感應」及「災異天譴」思想使當朝的皇帝和大臣們產生恐懼心理。

來源:蔡小平方志遠:南京地震與明朝定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網

南北兩京的地震在永樂遷都前各為6次,到了仁宗洪熙元年(1425),南京卻頻發地震,而北京一次都沒有。《明史》記載那年南京地震「四十有二」,月平均達3.5次。即便在仁宗決定恢復北京「行在」地位丶稱南京為「京師」那天,南京卻地震依然。

從仁宗在三月初一命皇太子去南京監國到太子離開南京的五月底,南京共發生過地震25次,一些地震還「有聲如雷」,可見地震的級別還較大。而這段時間太子正好身處地震中心區,其感受可想而知。仁宗在位的十個月中,尤其是洪熙元年(1425)前五個月,南京共發生了30次地震。仁宗緊鑼密鼓地準備回鑾南京,而南京地震的消息卻不斷傳來。在災異天譴的思想的影響下,地震給予帝王的警示作用可想而知。然而天不遂人願,仁宗皇帝天不假年,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儘管宣德時期南京地震不像洪熙時那樣密集,卻依然不少。前五年為34次,後五年南京僅發生過一次。明太祖在位的31年中,南京地震只集中在洪武五年(1372)和八年(1375),且僅3次。永樂時期地震比較分散,南京地震每隔幾年才出現一次。從洪武至永樂時期來看,地震在南北兩京相當,很難比較出何處更有利於建立國都。

據《明史》記載:洪熙元年(1425)「南京地震,凡四十有二」;宣德元年(1426)「南京地震者九」,宣德「二年春,复震者十。三年,复屢震。四年,兩京地震。五年正月壬子,南京地震。辛酉,又震」。南京地震如此頻繁,相信天人感應的朱瞻基又怎能安心還都南京呢?所以,宣宗朱瞻基沒有還都南京,而是把京師固定在北京了,南京僅僅作為大明王朝的陪都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