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科普(10):中國大力發展高鐵,真的可以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嗎?│脫苦海

 

 

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寫了一篇鴻文:《中國高鐵的全球戰略價值》,茲節錄相關章節如下:

西南交通大學校長:中國高鐵的全球戰略價值–教育–人民網

1. 「區域發展」戰略價值:東、中、西區域發展再平衡

眾所周知,區域發展失衡是中國國家治理面臨的一個重大結構性問題。令人遺憾的是,西部大開發10年,也是西部與東部差距迅速擴大的10年。人均GDP差距從2000年7000元,拉大到2010年的21000元。要改變區域發展失衡,需要在「全國一盤棋」意義上對整個國土資源進行再生產重組。這裡,首先需要突破交通運輸瓶頸,以超越地理區隔帶來的空間分異效應。

隨著我國高鐵網絡「四縱四橫」的發展,沿線區域人流、物流、能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實現了快速流動和集散,進而推動資本、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以及消費群體、消費資料等消費要素的優化配置和集聚發展,帶動沿途各節點城市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並對東、中、西部區域內產業結構和經濟格局調整產生重要影響[徐湧.高鐵時代金融服務問題初探[N].金融時報, 2011-01-17.]。目前,「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已經成為現實,上海至武漢高鐵的開通,使得「十里洋場」到「九省通衢」只要4個多小時;「白璧黃金萬戶侯,寶刀駿馬填山丘」,從武漢到鄭州每5分鐘就有一趟高鐵;「千里合福一日還」,合肥-福州高鐵作為南北向的高鐵大通道,已將皖贛兩省與海峽經濟區連通。

2. 「產業經濟」戰略價值:釋放拉動效應和溢出效應,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由於高鐵屬於龐大產業集群的系統性工業,其產業鍊長,且屬於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產業,高鐵對產業經濟具有顯著的拉動效應和溢出效應。世行以2010年為基數,對高鐵拉動和溢出效應的計算表明,京滬線對濟南、德州的GDP貢獻分別為0.55%和1.03%,長吉線對吉林的GDP貢獻為0.64%。高鐵給濟南、德州和吉林帶來的GDP增加分別為36.5億元、35.9億元和23.9億元。[世界銀行報告.中國高鐵區域經濟影響分析. 轉引自千里合福一日還[J].新民周刊, 2015-10-26.]

實際上,高鐵對基礎設施、製造業和資源開發的拉動和溢出效應最為明顯,對基建承包商、電力設備、工程機械、鐵路設備、通信設備、物流等六大產業板塊影響最為直接,而首當其衝的是基礎設施,包括橋樑、隧道、車站建設所涉及的工程機械、水泥、建築材料。其次是軌道鋪設所涉及的鋼鐵、軌道生產加工、機床設備,還有運營前期的車輛和配套設施採購,包括機車及車廂的生產、電氣化信息信號設備以及計算機控制系統。在最終的運營養護環節中,機車的零部件、養護耗材、車站運營將持續獲益。

高鐵對第三產業,特別是對旅遊業的影響也日益顯著。世界銀行在發布的《中國高鐵區域經濟影響分析》中指出,2012年,高鐵旅行團為旅行社帶來的收益佔旅行社總收入的7%至8%,2013年佔10%左右。其原因在於高鐵可使旅行速度提高50%至100%,擴大了商務人員的市場覆蓋面。高鐵乘客商務出行所佔比例很高(長吉線40%、京滬線63%),比普通鐵路高很多[高鐵帶來了什麼?世行發布《中國高鐵區域經濟影響分析》[EB/OL]. 中國交通信息網,2014-10-27.

高鐵全行業的技術創新,還將帶動關聯產業發展,塑造中國產品的世界品牌,提升中國產業的全球競爭力,由此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徐飛. 中國高鐵「走出去」:承載新絲路,托起中國夢——徐飛校長在「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高峰論壇」上的主旨演講.2013-12-14.]。通過中國高鐵「走出去」,還將推動中國出口向高技術含量、資本密集的高端製造轉型,由產品貿易向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轉型,將優化和提升中國出口貿易結構。同時,還可以實現中國高鐵技術和裝備出口,消化中國鋼鐵、水泥等周期性行業的產能過剩狀況,與世界各國通過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實現貿易互惠。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