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科普(8):如果不需要上大學,也可以找到工資和白領差不多的藍領工作,還會一定唸書上大學嗎?│脫苦海

 

未來的社會,藍領有飯吃,白領無飯吃,信不信?

在美國,大量白領職位,被計算機技術取代了。

在香港,白領的工資和藍領的工資差不多,因為有最低工資和市場供求的現象。

美國社會學家CW米爾斯在《權力精英》(1956)一書中,把工人分成白領與藍領兩個階級。西方國家工業化之後,社會出現了較明顯的分工,當時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耐克在《國家的作用》一書中,將現代勞動力劃分為三種類型:從事大規模生產的勞動力、個人服務業勞動力以及解決問題的勞動力。

從事體力和技術勞動的工作者,特別指工作時間要求穿工作服的階層,他們一般拿「週薪」或「小時薪水」,就是西方國家現在對藍領的普遍定義。穿的通常的便宜耐磨的工作服,工作服顏色以藍色居多,所以稱呼藍領,主要職業有工廠的技術人員、醫院的護理人員、維修人員和客服人員等。工業社會是以藍領階級為主。

從事解決問題的勞動力,上班時千篇一律穿著深色西服,白襯衫加領帶,因而產生了「白領」(White-Collar)稱呼。坐辦公室的職員,通常要穿的是整齊的白襯衫,所以稱呼他們白領,他們以提供腦力勞動,來獲取報酬,其中包括管理者階層。後工業社會是以白領階級為主。

甚至連藍領之中,也有人作出進一步的細分,按照年齡、從事的工作、消費觀念等標準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普藍、深藍和銳藍三個細分群體:

  • 普藍是藍領階層中年齡最大、收入最低的群體,他們因為未來收入預期和未來競爭力較低,對前途比較擔憂,所以消費比較謹慎,他們的手機、手錶的擁有率在三個群體中都是最低的,他們的消費觀念和無領階層有重合
  • 深藍堪稱藍領階層中的中堅力量,他們既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又有較好的發展機會,因為從事的是目前社會較稀缺的技術工作,所以收入也相當可觀,同時他們的消費觀念相當成熟理智
  • 銳藍是藍領階層中年齡最輕、受教育程度較高、消費觀念超前的群體,他們在消費觀念上趨近於白領,本身也有轉化成為白領的潛能。

那麼後工業社會之後的情況是怎樣呢?就是各種職位的技術含量大幅上升,社會的分工更加精細,用「食力」和「食腦」來區分職業過於簡化,進而創造出「灰領」、「粉領」、「金領」等名詞:

 

金領(Golden-Collar)

一般是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某一行業有所建樹的資深人士,比如企業CXO一級的高級管理人員。金領是伴隨網絡時代新興的一個群體,是社會對這些人的知識結構、公關能力、團對協調能力、管理經營能力、社會關係資源等綜合素質的認可。一般認為,金領,不僅是頂尖的技術高手,而且擁有決定白領命運的經營權。

 

白領(White-Collar)

一般是指有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的人士,一般從事腦力勞動,工作時要求穿西服等正式服裝的階層。

 

藍領(Blue-Collar)

一般是指有一定技能的人。中國的藍領工作機會不僅僅是流水線上的“普通藍領工作”,還有很多技術含量高、收入較高的“技術藍領工作”。

 

粉領(Pink-Collar)

粉領原本是專門形容的是年齡在20~35歲之間的職業女性,後來粉領也演變為指那些在家工作的自由職業者。他們可以睡個懶覺,中午吃飯不必太講究。家既是她們的棲息地又是她們的工作場所,她們憑藉電腦、電話和傳真與外界聯繫,對白領工作環境中很多令人緊張的人情世故知之甚少。

 

灰領(Gray-Collar)

指的是既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水平,又具有比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工作人員。簡單地說,就是既會動腦,又會動手的人。比如從事服務性行業、負責維修的職工。

 

綠領(Green-Collar)

指從事環境衛生、環境保護、農業科研、護林綠化等行業以及那些喜歡把戶外、山野作為夢想的人們

 

開領(Open-Collar)

這個說法比較新潮,指的是可以穿著隨便的在家里通過使用電腦工作的人,也就是“SOHO一族”(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鐵領(Iron-Collar)

指代替人工作的機器人

 

所以,在對下一代的生涯規劃方面,要看的不是過去和現在,而是未來,而在未來社會,工專或大學學士,可能是工薪族的入門版,其他低技術含量的工種可能會大面積地消失。就算是做藍領,也要做高技術含量的藍領,未來才有生存的空間。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