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劏舖,筆者多次指出買入劏舖幾乎肯定蝕本,但近期有一些報導說劏舖的價格回升,甚至有報道聲稱有人錄得八個月速賺兩成云云。該報導說的是屯門青山坊2號華樂大廈地下至1樓的壹號總站某舖位,2017年11月以80萬成交,原業主是在同年3月以65萬購入,理論上八個月內升值約15萬元或23%,但與2014年9月一手成交價248.4萬元比較,依然低67.8%。
換句話說,這些所謂賺錢成交,主要是建立在一手買家的巨大損失之上,事實上大多數的劏舖最終的歸宿是一手買入之後,怎樣降價都無人問津,變成死貨,更加惡劣者是連租也租不出。然則那些翻生的劏舖,又是那些人接手呢?以下有一個案,就是位於荃灣的荃立方有一組十多個細舖,獲零售商短租一年,租金達到四、五十萬,以作為家居用品、文具、電子器材等產品的零售業務。
說到低,也是地產業的三大元素:Location, Location and Location。例如深水埗站樓上的深之都,與以前十舖九空相比,一樓已經全部租出,即使去到三樓也大部份租出,一洗以往死寂的頽風。究其原因是深水埗一帶的舖市大躍進,以前售賣成衣物料的店舖,紛紛變為食肆、日用品、藥房等消費性產業。加上現時網購流行,深之都因著其獨特的方便條件,成為不少網店的交收站點。
言歸正傳,投資商舖最重要的是究竟在實際經營上,可否為租客帶來足夠的生意支持舖租,不要相信所謂的投資回報保證,因為當保證期完結時,一切將會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