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泗州城。
近年中國考古學家發掘了一個沉在水底超過300年的古城,名為泗州城,之所以這樣地大有來頭,原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剛好就在被淹淨的泗州城內,泗州城也有她自己的故事: 明祖陵1128年(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冬,金兵南下,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留守棄城南逃,扒開黃河大堤,企圖以此阻擋身後追兵。決開的黃河,由泗達淮,黃淮合流,東浸諸湖,泥沙累積,河床增高,於是每逢河丶湖異漲,河丶淮丶湖相繼決堤。
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明代治水專家丶總理河漕的潘季馴實行「蓄清刷黃濟運」治漕丶治河方針,即「築堤障河,築堰障淮,逼淮注黃;以清刷濁,沙隨水去」。但這樣又人為把淮水蓄高,導致城中水位低於河水。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泗州大水,城中水深三尺」,「五月退,六月復入,民多流亡」。
到了清代,為了保障康熙南巡,又不斷利用洪澤湖為黃河分洪,反過來再為下游黃河「攻沙」,不斷抬高洪澤湖水位,洪澤湖成了「懸湖」。康熙元年到十八年,泗州共計6次遭大水危害。但康熙十九年(1680年),連續數十天的暴雨後,泗州城池被黃河奪淮的滾滾狂濤淹沒在洪澤湖底,再也沒有露面。
這個古老的城市,湮沒了三百多年,人們已經忘記了她的所在,只知道是在洪澤湖底。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治理淮河,其中一個重點是要開闢淮河入長江和出海的通道,以降低洪澤湖的水位。1963年特大乾旱,洪澤湖水位下降到歷史低點,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發現了明祖陵遺址。1993年和2001年,也曾經兩露出水面。
古泗州城發現也是一項傳奇,上世紀70年代,安徽省盱眙縣在建設淮河大橋時,偶然間發現一些碎磚片瓦。考古學家認為附近就是古泗州城遺址所在。1993年,盱眙縣文史辦在泗州城遺址範圍內調查出8處遺跡。1999年,江蘇省物探院和盱眙縣有關部門共同對遺址的位置丶範圍丶面積丶走向,外城牆丶內城牆丶月城的寬度丶深度丶殘存高度以及性質做了確定,並探測出城內的部分建築遺跡,由是展開了泗州城的考古發掘。

=====分割線=====
在外國,有阿根廷埃佩昆湖畔的埃佩昆(Villa Epecuen)是一座旅遊城鎮,沉在水底25年後重見天日。
Villa Epecuen 這個城鎮被淹及重見天日的原因,環球時報有這樣的報導: 埃佩昆湖的上游有大片的牧場,其中幾個大牧場主與當時的軍政府有很密切的聯繫,他們設想出了一個從遠處山區挖掘運河來灌溉土地的計劃。運河挖通之後,隨著一年又一年引水,下游埃佩昆湖的水位開始上升,威脅到小鎮的安全。軍政府為小鎮修築了一道環形的防護堤。這道防護堤又給了小鎮幾年的平安。雖然湖水水面越來越高,但外地人繼續來度假,小鎮的人也繼續建造新房子。直到1985年11月10日,堤壩被沖出一個缺口,居民和遊客四散逃離。
小鎮的轉機出現在1993年,由於運河持續引水,湖面繼續上漲,又威脅到了另一個城市卡威,卡威的居民吸取了埃佩昆的教訓,向政府施壓最終迫使政府截斷運河。自此,埃佩昆湖又開始了由於自然蒸發而水位不斷下降的過程,這才給了埃佩昆小鎮重見天日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