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大樞紐
爭奪高鐵站的背後,不單只是城市之間的經濟戰爭,更是各城市領導層的政治戰爭,隨著高鐵而來的,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這四大元素,是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原動力。而對於身處官場的城市領導層,有政績才有升遷;對於一般市民來說,高鐵關乎就業機會,甚至關乎房價升跌,特別是對於三四線城市來說,是城市盛衰甚至生死存亡之戰。
在中國的城市體系,是層級分明的,一般人所理解的「北上廣深」或一線城市,正式的名稱是「國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提出的處於城鎮體系最高位置的城鎮層級。中央以文件形式正式公佈的國家中心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
次一級的二線城市,正式的名稱是「區域中心城市」,是指具有重要區域意義的省會城市及副省級城市。中央以文件形式正式公佈的區域中心城市有瀋陽(東北)、南京(華東)、武漢(華中)、深圳(華南)、成都(西南)和西安(西北)。其中成都、武漢、鄭州已於2016年分別升級為國家中心城市。
另外一種城市分級方法是交通樞紐,其中尤以鐵路樞紐最受重視,最先提出的是《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明確標註北京、上海、廣州、鄭州、武漢、西安、重慶、成都為中國八大鐵路樞紐發展重點。之後曾出台《鐵路「十一五」規劃》核定的六大樞紐性客運中心和十大區域性客運中心。然後又有《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將構建以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瀋陽、西安、鄭州、天津、南京、深圳、合肥、貴陽、重慶、杭州、福州、南寧、昆明、烏魯木齊等為綜合鐵路樞紐。

進入高鐵成網的「八縱八橫」時代,不同的城市互有得失,「城市戰爭公眾號」的孫不熟就曾分析哪些城市將有大提升,哪些城市被拋棄:
1. 「高鐵霸主」:北京、上海繼續稱霸,廣州地位重新被鞏固
2. 「高鐵新貴」:合肥、深圳、鄭州、長沙、福州
3. 「高鐵新秀」:常德、襄陽、宜昌、萬州、贛州、宜賓、九江
4. 前後懸殊不大:成都、瀋陽、蘭州、襄陽、九江、贛州
5. 可能是失落者:株洲、向塘、南京、武漢、達州
根據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筆者並不同意成都和武漢未能獲益,八大鐵路樞紐的地位是難以改變的,下文重點介紹其中五大樞紐:

六路進城,五站分駐──華北樞紐:北京市

香港有人要求興建兩個高鐵站,更以深圳為例,分別有深圳北站(前稱龍華站)及福田站,其實北京市比深圳更多高鐵站:四縱四橫,就有三條連接北京市;還有一早通車、連接津秦高鐵的京津城際客運鐵路,以及京唐、京張兩條城際客運,合共六條高鐵,卻分屬五個車站:
北京站:京唐城際鐵路
北京東站:京哈高鐵
北京南站:京滬高鐵、京津城際鐵路
北京西站:京深高鐵
北京北站:京張城際鐵路
北京城區範圍甚大,而市區中央佔著國家政府機關及紫禁城故宮博物館,故經濟活動分佈在二環外。最接近市中央的兩個火車站:北京站及北京北站,除了是城際鐵路的始發站外,同時也在北京地鐵站附近;而西站及南站在二環外,東站更在三環外,目的正是避免更多人流擠進市中央。
這種佈局並不降低高鐵的經濟價值,皆因高速鐵路的建設,是用作現有線路的「客貨分線」之用,當中尤以京滬線更因長期超負荷,現時以京津城際分擔北京至天津客運,京滬高鐵令北京南站成為最重要的高鐵站。
另外,為加強北京樞紐的功能,原鐵道部興建「北京地下直徑線」,從地式連接北京站和北京西站,並於2015年開通,自此來自東北的列車無需再繞行京滬鐵路和京九鐵路,可以直達北京西站。
現時北京市建區已擴展到六環,地理因素亦不容再作大幅度的擴展,藉著北京奧運的機遇,把部份佔地甚廣的企業,遷離北京,最典型的例子是首都鋼鐵廠遷到河北省唐山市的曹妃甸,騰空八平方公里土地,規劃為京西中央商務區(CBD)。產業發展要跨越行政區界。
作為全國首都,北京需要照顧周邊地區以至全國利益,而且以其缺地缺水的情況,亦不容許無限地發展,使用分散疏導的發展策略,亦是恰如其分。尤其是環渤海城市群,是以海港作為主要運輸載體,諸如天津、唐山、秦皇島、大連、青島、煙台、威海等,發展的著力點,北京、瀋陽、石家莊、濟南等,扮演行政功能及調配資源的角色,因此四縱四橫亦規劃支線到達沿海城市,如哈大線、膠濟線、津秦線、秦沈線等,達到海陸相通的目的。
陸空合一,東外西內──華東樞紐:上海市

相較於北京鐵路站以分散形式佈局,上海則反其道而行,不單把高鐵站匯聚一處,更把航空、鐵路、軌道(即香港稱的地鐵)、公路、公交(類似香港的交通交匯處)全部集中在一處──虹橋交通樞紐。
虹橋交通樞紐位於上海虹橋機場以西,面積達26平方公里,將成為全球最大交通樞紐;內有虹橋火車站、長途巴士總站、虹橋機場。而虹橋火車站則是容納各種鐵路的綜合車站,包括以下線路:
高速鐵路:京滬、滬漢蓉、滬昆
城際客運:滬寧
軌道交通:2號及10號線
磁浮(擱置/研究中):虹橋往浦東支線
以目前的交通規劃情況,西面的虹橋將成為上海對其他國內城市的陸空交通樞紐,而東面的浦東則成為國際航空樞紐,由於高鐵並沒有直接駁到浦東國際機場,此種分工更形鞏固。而兩者的接駁,以及進出市中心的交通,則由軌道交通負責。
除虹橋站外,上海還有四個車站通高鐵:最接近浦西的上海站,聯同上海西站及南翔站,只能使用滬寧線,上海南站則只能用滬杭線轉滬昆線。虹橋站則是除以上各線外,更能接駁到京滬線及滬漢蓉線,而且任何一線都直出而不用轉車。最終的結果是把上海市的發展方向拉向東面虹橋一帶。
過門不入,珍瓏棋局──華南樞紐:廣州市

讀過金庸著的小說《天龍八部》,當知何謂「珍瓏棋局」,要把棋子擺在死位,置諸死地而後生,才能反敗為勝。廣州市區除本站外,還有東南西北站,當中以東站天河最為港人熟悉,把高鐵站設在此等車站本來是最佳選擇,何以卻寧願廢掉原有的南北站,把新站擺在番禺花都等偏遠之處?
新廣州北站使用原有的花都站,位於花都區新華街道,與京廣線共享車站;新廣州南站則新建於番禺區鐘村鎮石壁村,除武廣線還接駁廣深港線及廣珠城際。北站還可理解為以廣清城際連接機場與高鐵站,並支持花都市區;南站則處在廣州、佛山、番禺、順德等市的中間緩沖之地。
表面上這一如將棋子擺在死局,無論那個城鎮都覺得「兩頭不到岸」,其實這是廣東省的長遠發展策略下的產物。中國三大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中,只有珠三角是由一個省區擁有(香港並非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份),北京市作為首都也要放手讓河北省、遼寧省及山東省獨自發展,上海市更只能與江蘇省及浙江省平起平坐,但於作為廣東省省會的廣州來說,便不能不兼顧整個珠三角的發展。
經多次行政區劃改組,廣東省已形成合併多個縣市的廣州市及佛山市兩大巨頭,且廣佛同城化已擺在議事日程。廣州市面積7,435平方公里,便比上海直轄市面積6,340平方公里為大,因此高鐵的佈局便需兼具市內及市外兩種考慮。
九市相連,組合圈城──華中樞紐:武漢市

「武漢」可能是全國最年青的大城市,這名稱作為整體始自1927年,但仍保留漢口直轄市、省會武昌市及漢陽縣的建制,遲至1949年才出現武漢市政府,而第一條武漢長江大橋在1957年通車,至此武漢的陸路交通才混為一體。但直到今天,省政府在武昌區,市政府在漢口江岸區,隔著一條長江,歷史背景體現出武漢是一組合城市(conurbanation),而未來亦將附近的縣市拉進來,成為大都會城市群(Megalopolis)。
雖然南北向的京港高鐵與東西向的滬漢蓉高鐵在武漢交匯,可是兩線卻分屬兩站:武廣及石武線在長江以南新建的武漢站交接,合武及漢宜線在長江以北原漢口站交接。始終長江天嶄,長期制約市內交通,一如香港過海隧道,兩站分列長江兩岸,以達到分散之效。
武漢三鎮各有一個火車站,其中武昌站及漢口站均通京廣鐵路,漢陽站作為貨運站,武廣高鐵卻沒有選擇改造舊站,反而落戶在武漢鋼鐵廠旁,楊春湖與小潭湖之間,離現時三鎮市區一段路程,原因卻與北京刻意分散,或廣州予鄰市共享不同。傳統上武漢的功能分工是,武昌是行政及學校區,漢口是商業區,漢陽是工業區,高鐵站之落戶在三鎮以外的洪山區,而對面是以武鋼廠區的青山區,是建基於武漢的城市發展策略,將高鐵新站設在洪山區及青山區,以便把城市空間向東擴展。
蜀道難變川渝通──西南樞紐:重慶市

重慶雖有直轄市之名,實際眾多市轄區實與普通的縣無異,19個轄區中,只有9個被視為主城區,區與區之間往隔江隔山,例如平頂山分隔了渝中、九龍坡及沙坪壩三區,鐵路也要穿隧道而過。重慶不單被長江及嘉陵江割成幾份,岸邊更是斜坡,部份鐵路更要彎彎曲曲地建在岸邊,偏生重慶的位置,令她克服地勢上的局限,成為西南區的鐵路樞紐。
重慶的高鐵站以方向劃分:渝北區的重慶北站負責東北的宜昌及鄭州,及西北的遂寧、成都;沙坪壩區的新重慶站則負責正南方貴陽,及西南昆明方向;最接近市中心的渝中區重慶站則專著成渝客運新線,到成都只需1小時。
這種佈局實乃迫不得已,因為主城區已難騰出空間興建連接路軌,甚至連市內亦採用日式的單軌高架車,所以稱為「重慶輕鐵」而非軌道交通。唯一接駁到市中心的成渝線,亦被視為城際鐵路。既然重慶市內交通這樣先天不足,何以筆者又說可以做西南的樞紐呢?
四川省內的成渝之爭,一向都是成都第一,重慶第二,皆因以前農業社會,擁有大片平原腹地者自然勝於山間丘陵地。但進入工業社會,甚至目前「進二退三」的後工業社會,產業需要的不是平地,而是交通運輸成本、消費市場等因素,重慶市最大的祝福是三峽工程令到萬噸級貨輪能直溯市區,重慶成為西南地區的「出海口」,令到運輸成本大幅下降,並且吸引更多產業落戶。
而高速鐵路是以高架橋及隧道為主,地形的約制較少,例如舊成渝鐵路因要遷就山勢,長度達505公里,即使提速到200公里,也要走兩個半小時;新規劃的成渝高鐵,長度縮至308公里,設計時速達350公里,不用一小時跑完。其他高速鐵路也以較為平順的路線設計,結果往日在山間河邊蟠旋的舊鐵路,紛紛被更快的高鐵取代,節省時間比沿海平原地區更顯著。
而重慶的位置亦比成都優越,成都以北及以西已無大型城市,重慶則較接近東面及南面的城市,如鄭州、長沙、貴陽、宜昌等。近年更大力發展往歐洲的鐵路服務,第一條開通由中國經中亞到歐洲的貨運專線是「渝新歐」,渝是重慶的簡稱,新指新疆,歐自然就是歐洲了。早在2011年初已開通,目前更是「中歐班列」當中的主力部隊,為重慶克服了地處內陸,出口必需經沿海的劣勢,反而成為面向歐洲市場的排頭兵,發展潛力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