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局著眼應該關閉將軍澳堆填區
http://hk.finance.yahoo.com/blogs/tokuhon/
政府把擴建三個堆填區以綑綁式一併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終因不夠支持票數以及安排不到會期而取消。堆填區將會於2017年後全部爆滿,而興建焚化爐需時八年,則在2017-2021年將會無處棄置垃圾,有言論謂可能禍延18區。
有一環保術語是NIMBY,即是Not in my backyard,意思是一些厭惡性而必要的設施,不要放在我家後園。那麼是不是就一定無處可放呢?過去堆填區可算是佈滿九龍新界,單是觀塘區內都有四個,後來陸續關閉之後,只餘下三個。

而這三個堆填區中,位於打鼓嶺的「新界東北堆填區」距離最近的市鎮是深圳羅芳村只有1.5公里,在香港境內最近的是聯和墟有5公里遠;位於屯門稔灣的「新界西堆填區」距離最近的良景邨有3公里,而且隔著500多米高的青山;只有位於將軍澳的「新界東南堆填區」距離日出康城連1公里都沒有,過條馬路就是將軍澳工業村,而且中間沒有隔著高山,究竟有幾近?去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AZfKWbqgo
記得曾朝時代,有個骨灰龕的爭議,最後竟得出「十八區,區區都有」的結論,而且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真的去做,以示「公平」云云。這種想法真是深得「為官之道」,既然放去哪兒都會得罪人,那就不如得罪所有人。這種「泛政治思維」就是沒有從整體角度去考慮事情。要求數年內放棄使用堆填區是不設實際的想法,即使要爭取多八年以便興建焚化爐,也不一定要將所有三個堆填區擴建,為甚麼先擴建對居民影響較細的堆填區?
比如屯門稔灣,除了與民居隔著高山,而且在近海有裝卸碼頭,運送垃圾的路徑如果經龍富路,就可以把對居民的滋擾減到最低,再進一步甚至可以用海路。當年政府因為建築填料庫爆滿,將廢料山長水遠運到廣東台山,填出廿多公頃土地出來,建議中的龍鼓灘填海區正在在稔灣隔鄰,用建築廢料填海,總好過用躉船運到千里之外。
筆者根據《香港資源循環藍圖》的數據,估計三個堆填區的剩餘容量,屯門已佔了65%,如果考慮將建築廢料向海上堆填,擴建潛力就遠比其餘兩個堆填區大得多,而且受影響的人最少,補償牽涉到的人也少得多。
堆填區 | 每日接收量 | 預計爆滿年份 | 估計剩餘容量 | 百份比 |
將軍澳 | 4,814公噸 | 2015年 | 351萬噸 | 17% |
屯門稔灣 | 6,131公噸 | 2019年 | 1,343萬噸 | 65% |
打鼓嶺 | 2,513公噸 | 2017年 | 367萬噸 | 18% |
至於打鼓嶺,政府剛剛宣佈暫緩發展坪輋/打鼓嶺新發展區,如果政府不是想發展一個「月出康城」出來,最好就連粉嶺北新發展區都緩建,因為前者距堆填區1.5公里,後者4公里,而且完全沒有大山阻隔。大家亦可以基於同樣的思路,想到日出康城推了三期之後為甚麼停了下來,這萬多個單位將會變成萬年樓花。

筆者並不是偏幫將軍澳和北區的居民,而是這兩個堆填區的存在阻礙了整體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坪輋/打鼓嶺本來是用來發展發展特殊工業,將軍澳工業區現時除了兩個傳媒集團之外,更是多個大型網企的數據中心,在堆填區馬路對面發展傳媒和數據中心,是為了「臭名遠播」嗎?
至於擴建屯門稔灣堆填區,當局宜考慮實際有多少人受影響,作出相應而合理的賠償,而不是像對粉嶺居民那樣:興建小型圖書館等地區工程,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即俗語的「九唔搭八」。
Reduce, reuse, recycle, 是順次序的,reduce 完,先reuse,最後先至係recycle,但香港係搞錯次序。想少D垃圾,最好少D經濟增長,我都想講好耐,本來蘋果兩年先出一部智能手機,Samsung年年出,仲要係機海,迫你換機,又迫蘋果跟佢地玩機海,你諗下,個個年年換手機製造幾多垃圾
[版主回覆06/30/2013 23:08:41]丟垃圾都可以成為生意,例如長建電能買的垃圾處理服務,偏偏香港政府用NGO的方法來處理垃圾處理,梗係搞到一鑊泡喇!
[亂博回覆06/28/2013 23:11:34]I mean 電子垃圾
同意!
[版主回覆07/03/2013 07:58:27]現在屯門稔灣和打鼓嶺堆填區擴建通過撥款,而將軍澳堆填區將會於2015年飽和,環保局聲稱有共識才會再推,拖得兩年就自動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