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港出聲:房屋斷層誰之過│脫苦海

今年可供出售的資助房屋超過10,000個單位,包括3,700個綠置居和6,528個居屋,是復售居屋以來的新高。這本該是好消息,可是反對派的尹兆堅議員卻說,可能是「最後一次小陽春」,到2024年後居屋供應每年或少於2,000伙,希望政府能加大居屋供應。

阻礙政府提供更多土地的不正正是反對派嗎?他們反對填海,反對開發郊野公園範圍以外的邊陲土地,收回部分粉嶺高爾夫球場還是不滿意,這個所謂「居屋斷層」,不正是他們聯手製造出來的嗎?

政府已因應他們的要求,將未來十年新土地的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調整至7:3,公營房屋單位供應目標為315,000個,其中22萬個為公屋和「綠置居」單位,95,000個為其他資助出售單位;私樓單位供應目標則為135,000個。其實是意味著私樓單位由18萬減少到13.5萬,平均每年減少4,500個單位,所以踏入2019年後,私樓又再出現搶購潮。

尹兆堅希望政府能加大居屋供應,但是在填海等開發計劃不斷被阻撓之下,那不是要私樓供應進一步減少嗎?還是尹議員識得在不減少私樓之下可以加大居屋供應呢?例如放寬樓宇高度,反對派就會說破壞山脊線;增加地積比例,反對派就會說提高密度影響居民質素。然則他們對於這些問題,有沒有可行而具建設性的方案呢?就以粉嶺高爾夫球會部份用地為例,其實已經平衡了市民居住要求和發展體育運動兩方面的訴求,可是反對派一樣說不收貨。然則整個球場收回了,是不是就能夠解決問題呢?

要解決房屋斷層問題,必先要解決土地供應問題,反對派執著收回棕地就足夠了,然則為何不能夠同時作出大規模的填海計劃呢?說穿了反對派的目的並不是為市民的利益著想,而是要人為地製造民怨,然後嫁禍於政府。

原圖:http://static.stheadline.com/stheadline/inewsmedia/20190312/_2019031218331763802.jpg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