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港出聲:港珠澳大橋有助打開大灣區快道│脫苦海

 

全球最長的橋隧組合跨海通道早前正式開通,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身出席啟用儀式,令人大感鼓舞,標誌著這條戰略性的交通要道在接近十年的奮鬥之下夢想成真,大大地便利了珠江口兩岸的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到2020年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通車後,更可以由深圳經深港西部通道使用到大橋,讓深圳也納入了港珠澳大橋的受惠之列。

大橋的重要意義還不止於此,上世紀紅磡海底隧道通車之前,往來港九兩岸的交通只能依靠渡輪,就連汽車都要乘搭汽車渡海輪,費時失事。但自從海底隧道開通之後,過海的人和車都可以快速通達,大大促進了港九之間的交通,及後更因應社的需求而加開兩條海底隧道。套用在大灣區的層面,以往來珠江口兩岸只能通過虎門大橋,比如由深圳羅湖城出發,就要先北上虎門過橋,然後再要南下到中山、珠海,車程往往要四至五個小時。大橋開通後再加上未來的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時間就縮短到只有幾份之一。

珠江兩岸陸路交通大改善,對整個大灣區的人來說都有極大的好處,由於交通基建相對滯後,包括中山、珠海、江門等具有豐富土地資源的城市發展步伐遠不及東岸的深圳、東莞、惠州等地。但同一時間,不單只香港受到土地供應局限影響到長遠發展,深圳已耗盡超過95%的土地資源,形成兩岸的發展不衡,進而令到土地房屋成本出現錯配,未能善用珍貴的土地資源。港珠澳大橋令到香港、深圳等地的產業人口外移到中山、珠海、江門成為可能,以往要在上環或中港城碼頭用個多少時才能抵達對岸,有了港珠澳大橋後,就多了一個更便捷的選擇。

站在香港的視角,大橋除了帶來人流和增加旅遊、飲食、零售等產業的規模,香港人的經濟腹地也能擴展到珠江西岸一帶,特別是年青人向外闖多了一個選擇,能更便捷地就業和營商的範圍進一步的擴展,這種雙向的經濟交流,是典型的「造大個餅」,能夠令到人人受惠,達到「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的良好效果。面對交通基建帶來的全新局面,香港人宜擴展眼界,好好地利用大橋帶來的便捷找尋個人出路。

在環球經濟不景氣陰暗的籠罩下,香港宜把握國家大灣區政策,而港珠澳大橋正好是通向大灣區的快道,有助香港加入大灣區經濟區,並且借助相關的資源發展。就以創科行業為例,除了深圳積極帶動研究及發展外,大灣區西岸一帶也有不少以創科為主題的工業園,孕育未來產業的發展,香港除了直接參與之外,更可以在金融、法規、國際關係和認受性來加以協助,達到雙贏局面,令到香港經濟更多元化發展,同時與大灣區的伙伴一起走過貿易戰的陰霾。
原圖﹕
http://www.stheadline.com/inews-content.php?cat=a&nid=237511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