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有人為文批判電視電台上的財經演員,觀眾問甚麼股票號碼都答得上口,答案當然就是罐頭貨色。筆者在讀書時曾強記大部份上市公司的基本資料,當時只要說出一個號碼,便能說出一大堆該公司的資料。
但即使具有這樣的認知,其實對投資沒有多大的幫助,反而令到自己不知不覺養成「良莠不分」的壞習慣,不去了解每間公司的質素的差別,反以為能在一些所謂「落後」的股價身上獲利。到後來上市公司的數目不斷增加,而公司間的收購合併重組改名之類,令到要記憶的數據越來越多,但越來越無用。
其實人人的時間精力均是有限,即使有計算機幫助,亦不可能每一間公司都去研究一翻,即如經紀行或投資公司的人力物力,要涵蓋每一間上市公司的數據,結果往往流於皮毛,甚至在信息汪洋之中迷失,對數據的真假莫辨,亦難以作適當的消化。
筆者想了很久,才想到一個貼切的比喻:對任何一隻股票都研究,就像「沙中淘金」,有時也會找到很好的投資對象及機會,但花耗太大,而且作出錯誤決定的可能性大增,因為對每一間公司及其行業認識不夠深入,甚至被片面的假象蒙蔽。
如果投資者能集中研究自己熟悉的行業,或者人人皆知,資料透明度高,具備市場地位的公司,便像「園中摘菜」,預先把適合氣候環境的種籽及幼苖種在自己的園地裡,集中留意這些公司的動態,當低價出現時買入,估值過高時沽出,就像在自己的園子裡等候蔬菜果實成熟一樣,較為省時省力。
筆者希望初學投資的朋友,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絕大部份的上市公司,本來就沒有多大留意價值,例如某些「睡著了」的地產公司,即使資產如何雄厚,資產折讓大,財務比率漂亮,也是沒有投資價值的。請夥記也要選擇聰明醒目勤力,而不是貪人工平。何況把自己的錢交給別人投資經營?
如何建立這個名單,用甚麼條件去篩選,前人多有述及,如林森池提出的「市場經濟專利」、菲臘費雪提出的「十五問」等,筆者也不贅言,但可以簡單地談一下:
1. 從事行業正在高速增長期,市場仍未飽和,未有壟斷情況出現
2. 公司本身是市場壟斷者,或寡頭壟斷者,或已出現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
3. 公司透過R&D成功發展新產品或業務,或透過收購合併壯大
4. 公司透過發展品牌或控制垂直式合併控制貨源及銷售網,獲得比同業高的利潤
5. 公司在面對市場轉變前,能調整業務及轉型
6. 管理層在業務發展及危機處理多次表現出色
7. 管理層能明確地指出公司中長期的發展方向,並付諸實行
8. 管理層必須要公平對待大股東與小股東,能平衡兩者衝突
9. 管理層能與政府及市民維持良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