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入門(25):選股的方法│脫苦海

第二步是談選股的方法。香港上市股票超過1,200種,如何在當中選擇良好的投資對像?方法一是每類股票都去研究比較一翻,再從中找出最好的出來;方法二是限定某個特定範圍,比如某個行業,或者某些低估值的股票,再從中找出較理想的出來。

十幾年前當只有幾百種時,筆者曾經有過雄心壯志,希望認識全部的幾百間上市公司的基本數據,結果當然無可能成功;偏偏有人認為可以用這個方法選股。不知何時開始流行一種叫作「Top-down Approach」的投資分析方法,例如被封「亞洲股神」李兆基先生透露一種分析方法:「一選國家二選行業三選龍頭股」,稱為「李氏投資策略」。原來李股神也有知音,有報章專欄作者提出:

「由宏觀到微觀:

先看全球,再選地區,才到國家;

先看類別,再選行業,才到公司,

先看政治,再析經濟,接著金融,最後賬目」

筆者以為要再續下去,也可以是「先創辦人,再管理層,接著產品,才到盈利」之類,能夠做到鉅細無遺,做得好可以避過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大災劫,但可惜又很難做得好,看錯大局之類。如此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該位作者或者正在開讀者們的玩笑。

為甚麼經常流傳諸如「馬姐不斷買匯豐退休後成為小富」,或者「某某母親儲匯豐獲得第一桶金」之類的傳聞,而不去反思為何人家不用top-down或者bottom-up也可以做出成績來?某些投資項目能夠長期跑贏大市,其實不用做一大堆研究都可以知道。身在香港,很多人連深圳上海發生甚麼事也不知道,卻去吹噓要研究全球經濟才能選得中國家,即使真是去研究目前世界二百多個國家,又是否流於表面?

又如行業,菲臘費雪集中研究製造業公司,彼得林治研究零售及品牌公司,他們又是否將世間上數以千計的各種行業都研​​究比較過,才再選行業才到公司?能夠對某一個地方,某一個行業,甚至只是某幾間公司作深入研究,是否又勝於毫無選擇而流於皮毛的「全球策略」?

莫講要求去分析及了解那麼宏觀的項目,隔行如隔山,甚至連自己從事的行業亦不敢說能鉅細無遺地了解,如何去「先滅少林,再除武當,才到娥媚」?金磚四國,淨去過中國;VISTA五國,連一個都未去過;就有好多人以為自己做緊環球分析,而唔知自己只係睇緊二手數據及滯後數字。近來開始有人說印度有隱憂,實時將India換做Indonesia,亞洲金融風暴前夕,某大行卻去借錢給印度尼西亞的士公司。

筆者希望初入股場的朋友注意,正如地球上二百個國家可能只有十個以下具有發展潛力,幾千種行業可能只有數十種具有投資價值,香港上市眾多上市公司,真正值得注目的不足百只,為甚麼還要浪費時間到餘下的百多個國家,幾千種行業,幾百隻質素欠奉的股票?莫講一般人沒有能力這樣做,即使有也是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去嘗試,除了可以「威」之外,看不出有甚麼價值可言。

筆者初入股市時,是把所有股票的數據均剪存整理,後來發覺這是費時失事的。因為大部份的上市公司根本就沒有投資價值,很大部份的行業根本就是沒有前途的,甚至很多所謂投資工具如「結構性衍生工具」、「高差價金融產品」、「備兌股證」之類,根本上大部份的利益被發行商及交易商佔去,為甚麼還去花時間研究一些不濟的投資對象?

後來發覺,一定要收窄研究的範圍,撇除一些沒有優勢的行業,集中在林森池所謂的「擁有市場經濟專利」的公司。令到自己對於這個小範圍瞭如指掌,其他部份可以不理。即使是這樣窄的範圍,也可以有幾十上百的對象,然後再從中找價格偏低的來投資。

另外一個簡便的方法是筆者常用的,現時恆生指數、中資企業指數(紅籌指數)、中國企業指數(國企指數)大約有100只成份股,這些股票已經由恆指服務公司篩選,筆者時不時會觀看報章或恆指網站內的成份股P/E息率表,當中P/E較低及息率較高的便成為研究的對象。這個方法的好處是避開了大量垃圾股,集中選擇優質而估值較低的股票,當然估值低自然有其理由,如果這些只是短期的影響,便是良好的投資機會。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