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譚凱邦們」用基建債來攻擊東大嶼人工島的計劃,引導公眾以為所有基建都是大白象,都要花好多好多錢,都是年年蝕錢,都是回本無期,這種說法有沒有根據呢?在日本可能有根據,在香港似乎就沒有先例了。
日本人口年年萎縮,基建又起到去人煙稀少的地方,當然可能出現這個問題。但是香港是一個人口不斷增加(除了日據時代)的城市,空間又較為狹小,而且所有基建的計劃都是規劃以年計,比如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和洪水橋發展區早在1998年就開始研究,高鐵則早在2000年在《鐵路發展策略2000》以區域快線之名提出,2010年才拍板興建,2018年才通車,是經過反覆論證才實行的。
當然,他們又會說西部通道長期使用量不足,還不是大白象工程?問題是任何基建都不應該長期飽和的,亦不是以企業賬的收支來衡量成敗,而是考慮界外利益(externality),香港很多條幹線公路都沒有收費,在財務上是回本無期,是不是要引入收費計劃以收回成本呢?這樣絕對不會得到市民的歡迎。我們可以看一看鄰近城市深圳的例子,多年來市政府陸續將收費的路橋隧「公有化」,然後拆除收費亭,供市民免費使用,若果眼光只是從企業盈虧來看當然不值得,但是從降低城市整體運作成本,提高效率和吸引外來人流物流,對於深圳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筆者過去也曾建議把全港除過海隧道外的橋隧均免費開放,政府所失去的收費只是區區之數,卻對於整個香港來說是有效益的。
至於「譚凱邦們」所說的基建債,似乎他們沒有考慮過土地財政這個模式,就是以土地補貼基建成本,近年新建的港鐵支線多數都有發展地盤,例外的是港島延線:因為沒有地盤而要政府對港鐵作出財政補貼,為甚麼還要做呢?就是把地鐵由上環伸延到港島西,為當地居民帶來方便,令商業板圖擴展,政府的稅收也可因而增加,整體香港也可以得益。以目前香港的財政狀況,根本就有無需舉債,更有如「未來基金」等儲備,用來投資香港的未來發展正是得其所哉,何況東大嶼人工島的土地本身,也是有價之物,那又何來所謂「基建債」呢?
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