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香港(32):香港教育改革的經驗│脫苦海

 

分享一下香港教育改革的經驗,就是不要輕易打破傳統的學科架構。

在中學會考之後,新學制中很多基礎知識都變為非必修科。在教改中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用「通識科」代替了傳統的必修文理商科。

科目架構簡介
zh.wikipedia.org/wiki/%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提供三類科目供文憑試生報考。

甲類:新高中科目
英國語文丶中國語文丶數學及通識教育這四科被稱為「核心科目」,其馀學科為選修科,包括文科的「世史丶中史丶地理丶經濟等科」以及理科的「物理丶化學丶生物丶附加數學丶純粹數學」,並不是人人都修。

乙類:應用學習科目
可供選修的應用學習(Applied Learning,ApL)科目為30個。這為舊學制下職業導向課程(Career Oriented Course)的延續,分為創意學習丶媒體及傳意丶服務丶應用科學丶工程及生產和商業丶管理及法律五個類別。

丙類:其他語言科目
中文及英文以外的語言科目,包括法語丶德語丶日語丶印地語丶西班牙語及烏爾都語。

其中最大變動是數學科,包括會考的數學科丶附加數學科,及高考的純粹數學科丶應用數學科丶數學及統計學科,在文憑試中被合併為單一的數學科,改為設有必修部分,以及包括微積分與統計(M1)丶代數與微積分(M2)的兩個延伸課程。與以前數學(Maths.)必修,附加數學科(Additional Maths.)丶純粹數學科(Pure Maths.)和應用數學科(Applied Maths.)理科生修不同,所有人都修一門不淺不修的數學科。

最坑爹的是通識科,本來中學生應該吸收基本學科(香港人叫文科叫「史地經,理科叫「數理化生」),現在不是人人都修,反而叫他們用半桶水的學識去評論時事的通識,結果被人稱為「竹升」丶「通通唔識」。

第一屆DSE是2012年開考(相當於完成高三),2016年有第一屆的大學學士畢業,由於大學選科比中學更窄,他們缺乏對基本學科的知識,卻因為通識科的薰陶,自以為甚麽都識,結果就是大家看到的具有「香港特色的本科生」。

 

相類文章:

香港評論(31):巴士站車禍反映的問題│脫苦海

香港評論(34):君不聞,東鐵有頭等車?│脫苦海

香港評論(37):後生仔,講呢啲?│脫苦海

香港評論(40):歷史政治常識露曬底│脫苦海

香港評論(43):警惕民粹式欠水平的思維│脫苦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