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與陸上除印度和不丹外所有鄰國解決領土爭端,有時不惜放歷史上擁有過的土地,卻與所有海上所有鄰國都有領土爭端,甚至越南在陸上沒有爭端卻在海上有爭端。
中國占了西沙越南不想承認,南沙的自然島除了由台灣佔領的太平島等外,所有都被人佔領也都不承認,甚至不惜在沒有露出水面的礁上陸域吹填(因為別人佔不了),背後反映出一些事情。
第一,陸上的邊界和權益很易界定和估算,但海上則不然,南海諸國也是在南海發現石油後才逐佔侵占島嶼,但劃九段線(或十一段線)時,沒有人跑出來反來,就是一個利字使然。
第二,界定了陸上邊界後,兩國之間都可以將邊防的成本大幅減少,不用怕賊惦記,邊境的貿易和經濟也可以發展起來,相信只有某國(非民族)喜愛在冰川和崇山峻嶺中放幾萬人吃喝,還要每年餓死凍死幾十士兵。相反,守衛島嶼大多是固定成本,軍艦造了,港口設了,養的兵不會因為多一個島而多幾多,邊際成本有限。
第三,島嶼附帶的利益實在太大,尤其是在經濟專屬區被認可之後所含有的潛在利益實在太大,看一看日本想申請的經濟專屬區,比領土大十倍有多。這也是日本人為什麽死都要守著沖之鳥礁,卻又不肯陸域吹填。(吹了就沒了經濟專屬區)

第四,很多島嶼都是險要之地,下圖是美國於1912年出版的日本地圖,將整個鄂霍次克海封了,日本海幾乎成為日本的內海,甚至連中國的東海岸也封了。若不是作死丟了那麽多地方,東亞的製海權一早在手,全中國祇有南方海岸線可以不經日本領海,嚴重威脅民族安全。
http:// bbs.wenxuecity.com/deng xiaoping/491607.html

中國外交部專用的日本地圖,是這樣的:

日本人實際可以操作的領土,是這樣的:

(人口減少到這樣,怪可憐的)
日本人這樣的操作……是可以解釋的。(雖然不能理解)比較一下就知有多噁心。


故事在這裡:地圖上的釣魚台|MPlus
1959到1972年,隸屬於總統府的國防研究院陸續出版全五冊《中華民國地圖集》與全五冊《世界地圖集》。奧妙的是,直到1972年《中華民國地圖集第一冊》發行第四版以前,全五冊《中華民國地圖集》當中完全找不到釣魚台。那麽,釣魚台跑到哪裡去了呢?原來,它出現在《世界地圖集第一冊》的〈琉球群島圖〉上。只不過,釣魚台在這幅地圖上不叫釣魚台,而是叫做「尖閣群島」。它與台灣之間,還標示著非常清晰的國界線。這幅地圖,讓台灣在往後的釣魚台主權爭議中理虧。
為什麽這幅地圖被認為是代表官方立場呢?我們得看看出版者國防研究院是什麽樣的機關。
(1)國防研究院隸屬於總統府,由總統兼任院長丶副總統兼任副院長。院長指派主任一名,主持院務。
(2)主要任務是訓練高級文官與武官。文官資格為簡任職次長丶司長丶廳長丶處長丶局長丶大使丶公使丶秘書長人員;武官資格為將級人員。
這套地圖集的主編張其昀,正是國防研究院的主任。為何蔣介石會指派他來主持這個訓練高級文官與將領的機關呢?我們不妨了解一下張其昀的事蹟。
(1)他是浙江寧波人,曾任蔣介石的秘書。換言之,他是老蔣的同鄉,也是親信。
(2)他曾任教育部長丶第一屆(萬年)國民大會代表丶行政院政務委員丶考試委員丶中國國民黨中常委。換言之,他是不折不扣的黨國大老。
(3)他的著作包括:《三民主義概論》丶《中國國民黨六十年奮鬥史略》丶《國父全書》丶《蔣總統八十晉九誕辰紀念論文集》等等。換言之,他是黨國思想的創作者之一。
(4)他在台灣重新成立中國地理學會,擔任二十多年的會長,是地理學界與地圖界的領袖。
(5)他創辦中國文化大學。當年政府緊縮高等教育,不讓私人辦大學,他卻是例外。由此可見他黨政關係之雄厚。
張其昀本身非常重視地圖,因此他在主持國防研究院的期間主編《中華民國地圖集》與《世界地圖集》。在1965年發行的《世界地圖集第一冊》初版當中,釣魚台被畫成琉球群島的一部份。此外,在1967年發行的《中華民國地圖集第一冊》三版與《中華民國地圖集第五冊》再版當中,仍然見不到釣魚台的踪影。直到1971年,台灣政府宣稱擁有釣魚台主權。於是1972年發行《中華民國地圖集第一冊》第四版,將釣魚台畫進領域內。此外,《世界地圖集第一冊》之〈琉球群島圖〉也被改成下面這個版本:
相較於原始版本,國界線被重新畫了一條(不過好像畫得太粗了點);尖閣群島被改成釣魚台列嶼。此外,魚釣島丶赤尾礁丶黃尾礁丶北小島丶南小島分別被改成:釣魚台丶赤尾嶼丶黃尾嶼丶北小礁丶南小礁(不過塗改的痕蹟有些明顯)。這幅塗改版何時問世呢?版權頁的說明如下:
有趣的是,塗改版依舊宣稱其為初版,並把發行日期定為1966年。版權頁刻意加上的許可證,日期也是1966年。然而,初版真正的發行日期應為1965年,漏網之魚的圖二即是明證。那麽,塗改版真的是1966年推出的嗎?我們認為這個日期是捏造的。塗改版的版權頁刻意加了一行字:「本圖集界線不作政治依據」。然而,1965年發行的《世界地圖集第一冊》(原始版)並沒有這一行字,1968年以後發行的第二冊至第五冊也都沒有這一行字。只有塗改版有這一行字。如果塗改版的發行夾在1965年與1968年之間,為何在格式上與前後版本皆不一致?
另一個間接的證據來自國中地理教科書。當時地理教科書的地圖系《中華民國地圖集》與《世界地圖集》的簡化版。事實上,張其昀本身就是地理教科書的編輯委員。然而,1970年發行的國中地理第四冊依據的仍是原始版《世界地圖集第一冊》。直到1971年,國中地理第四冊的〈琉球群島地形圖〉才改成塗改版的樣子。如果塗改版是在1966年推出,為什麽國中地理教科書直到1971年才修改呢?
話說回來,塗改版其實也沒改乾淨。在英文地名索引中,仍可找到「Senkaku Gunto」(尖閣群島)的條例。但根據該條的指示來到圖三後,卻找不到地名。
時間回到1965年,當張其昀在地圖上以國界線隔開台灣與「尖閣群島」的時候,大概還沒想到日後會爭奪釣魚台主權吧。
相類文章:
一帶一路中國版全球化(5):汎亞鐵路(1)東線:越南、柬埔寨│脫苦海
一帶一路中國版全球化(11):中國在非洲建設的主要鐵路項目│脫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