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是不會衰落的,但是高鐵和重鐵可以令到陸權復興,因為世界上還有很多內陸國未能受惠於海權時代,她們將會是高鐵重鐵的支持者,因為她們根本就沒有選擇。

中國和美國是世上少有的陸權和海權並重的國家,既有廣闊的國土,又有漫長的海岸線和不凍港,所以無論陸權或海權興起,都沾得上邊。下圖採自1955年台灣的大學用書《國防地理》汪大鑄著:




其實,下一個是「航天時代」,中國在這方面是領先的國家之一,包括:
長征二F載人火箭

長征七號火箭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

天宮二號和天舟一號

玉兔號月球車

希望一號衛星

海星通海上全球寬帶星通信服務平台

亞太衛星服務

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

超級天眼望遠鏡

郭守敬望遠鏡

近代海權、陸權、空權時代
不過且慢高興,技術的進步終於為人類打破了大自然對航海的局限,同時也擴闊了殖民者略奪的地域,就是蒸氣輪船的發明。1765年英國人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發明了雙缸蒸汽機,1783年第一艘可以使用的蒸汽輪船下水。1807年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Robert Fulton)建造了一種在河流上使用的輪船。
從此,西方殖民者的船隻可以到達地球上幾乎每一個海岸,限制他們行動的只有馬漢所講述的航道丶運河和航線,由於蒸汽船越造越大,更加在船上放置火砲,西方殖民者仗著船堅砲利,打開一個又一個的老大帝國,包括當時的清朝。
陸上的交通工具一樣迅速發展,能夠造出蒸汽輪船,自然能夠造出蒸汽火車,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由英國人李察•特里維希克(Richard Trevithick)於1804年製造出來。1814年英國人喬治•史蒂芬生(George Stephenson)史蒂芬生設計第一個火車頭,到1829年製造出火箭號,成為最早在商業成功使用的蒸汽火車之一。
鐵路運輸發明後,河道不再在內陸交通作出決定性的影響,人類第一次將鐵路大規模應用在戰爭動員及後勤上,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普魯士(即德國的前身)的鐵路網對於軍事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迅速地把大量部隊運往前線,集結到作戰地區,而且能夠使部隊的給養得到及時的補充。1870年8月2日,法國在邊界上只能陳兵26.5萬人,而普魯士在萊茵河已集中了50萬人的兵力。
這個時代最標誌性的事件是英國的海與德國的陸權之爭,1888-1893年德國先後從當時的奧斯曼帝國(今土耳其)獲得博斯普魯斯海峽經安卡拉鐵路至科尼亞(Konya)鐵路建築權,英國強烈反對,德國即以反對英在埃及利益相威脅,英被迫讓步。1896年建成後,1903年德國又獲得從科尼亞向前延展經巴格達(Bagdad)至波斯灣畔的巴士拉(Basra)的修建鐵路租讓權,即所謂的「3B鐵路」。英丶法強烈反對,經過複雜談判英國仍堅決不同意以科威特為該線的終點。1914年6月15日英丶德雙方草簽協定,英國不再阻撓此路的修建,德國也承諾鐵路以巴士拉為終點,不再延伸到波斯灣。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未正式簽約,全線工程拖到1934-1944年才由英丶法丶土三國分段建成。

相比之下,空權沒有海權和陸權那麽出名,但早在18世紀人類已經發展沒有動力的監察熱氣球,從此空戰成為高科技的事業。1849年8月22日,奧地利軍隊發動了第一次空襲,在威尼斯上空從熱氣球投擲燃燒炸彈。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固定翼飛機,在1903年12月17日成功進行飛行。第一次在實際戰爭中使用飛機是在1911-1912年的意土戰爭,意大利人利用飛機進行了幾次偵察和轟炸任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飛機大規模投入作戰之用,特別是太平洋戰爭中,美國的航空母艦在中途島戰役以海軍航空兵轟沈日本四艘航空母航,一次性地扭轉了美日之間的海空優勢。
空權的意義在於,人類掙脫了地面的束縛,以三度空間作為運動的方式,而以往遠距離而快捷的運輸亦成為可能,標誌性的事件是美國空軍在1942年4月到1945年8月的援華空運。1942年5月,日軍切斷滇緬公路後,中美兩國在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和中國雲南昆明之間開闢了一條轉運戰略物資的空中通道,稱為「駝峰航線」。據美國官方統計,美國為中國空運各類戰爭物資達65萬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航空業出現飛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為進入陸權時代而修建飛機場,這昂貴但快捷的運輸方式,打破了陸地和海洋之間的界限,令到戰爭以至經濟發展均打破了地域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