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鑊,居然要由意呆利背。
中學時的歷史課,有講意大利統一的歷史,其中的插曲是1870年意大利政府怎樣吞併教皇國的領地,然後二戰前1929年墨索里尼怎樣利教廷達成妥協,神權國家與主權國家的妥協。現代的梵蒂岡是一個城市國家,面積僅為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以梵蒂岡古城牆為界,基本上教皇國的所有國土均已被意大利剝奪。

梵蒂岡原為中世紀教皇國的中心,公元4世紀開始,羅馬城主教利用羅馬帝國的衰亡,乘機掠奪土地,6世紀時獲得羅馬城(被稱為「Patrimonium Petri」,即「伯多祿的遺產」 )的實際統治權,稱為「教皇」。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Pépin)把羅馬城及其周圍的區域送給教皇(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後來成為西歐教會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在意大利境內成立了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直轄領土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以上。

意大利這個現代國家,是1870年才獲得統一,之前是一堆小國家,之後逐步統一,但礙於羅馬城內的法國駐軍,而無法攻占橫亙在中部的教皇國(Papal State)。到1870年8月,普法戰爭以法國慘敗告終,羅馬城內的法軍撤出,意大利國王進駐羅馬,意大利完成統一,教皇權力被剝奪,並被迫退居羅馬城內西北角梵蒂岡。

可是梵蒂岡與羅馬政府無法達成協議,用現代的外交術語就是無法建交。當時的強局,維基百科這樣記載:
意大利國王伊曼紐爾二世派人送信給教皇庇護九世,並提出一個體面的建議,容許義大利軍隊和平進入羅馬,扮成為了保護教宗。教宗對此毫無熱情:
「教宗對聖馬蒂諾的招待(1870年9月10日)極不友好。庇護九世讓他的憤怒爆發。他將國王的信丟在桌上,並叫喊,『真忠誠!你們都是一群毒蛇丶有著白色的墳墓,而且毫無信仰。』他可能影射著其他國王給他的信。之後,他冷靜下來,並叫喊:『我不是先知,也不是某個先知之子,但是我告訴你,你永不能進入羅馬!』聖瑪蒂諾感到十分屈辱,然後在翌日離開。
義大利軍隊在卡多納將軍指揮下,在9月11日跨越邊界,並緩慢地向羅馬推進,希望和平進城可以達成。意軍於19日來到奧勒良城牆,並包圍了羅馬。儘管庇護九世已無勝利之望,但他仍然不肯妥協,強逼他的軍隊進行象徵性抵抗。20日,經過3小時對城牆的砲轟,城牆被炸開一個缺口,意軍進入羅馬。49名意軍士兵丶4名軍官及19名教皇國士兵死亡。在10月2日的公投後,羅馬 拉齊奧被併入義大利王國。
原本義大利政府想讓教宗保留獅子市,但教宗拒絕這個條件,因為若果接受的話,就暗示他對義大利王國吞併他的領地作出法律支持。庇護九世宣稱自己是「梵蒂岡之囚」,儘管他出入並無受限制。對教宗來說,失去他以往的世俗權力,使他失去了自我保護的方法。若他走到羅馬的街頭上,他可能會遇到危險,特別是從一些以往隱瞞他們政治上反對教宗的人。1871年7月,義大利政府正式由佛羅倫斯,遷都至羅馬。
直到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代表意大利政府和當時的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意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皇。規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梵蒂岡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這與中梵建交有甚麽關係?雖然梵蒂岡是一個主權國家,但仍然帶著神權國家的色彩,對於世界各地的天主教會有直屬的統轄權,例如香港的教宗就是由梵蒂岡任命的,可是這一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大部份的地方卻行不通。
國內的天主教是由「三自愛國教會」管理,指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可(在政治方面領導)的「自治丶自養丶自傳」的中國基督教教會。在1949年建國以後的「三自愛國運動」,反對宗教組織受到外國勢力的干涉。
- 自治,指教會內部事務獨立於國外宗教團體之外;
- 自養,指教會的經濟事務獨立於國外政府財政和國外宗教團體之外;
- 自傳,指完全由本國教會的傳道人傳教和由本國教會的傳道人負責解釋教義。
在三自政策之下,三自教會不需服從外國梵蒂岡教宗,天主教則要服從教宗,中國天主教徒要接受「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丶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即「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 ),原另有中國天主教教務委員會」領導,接受國家宗教事務局的監管。才是中梵建交的最大障礙。這種矛盾和以前跟意大利羅馬政府都是難以融和的,直至雙方能處理這個根本問題,中梵兩國才存在建交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