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香港(39):香港廢物回收狀況│脫苦海

香港發生廢紙回收商拒收公公婆婆交來的廢紙,為期一個星期,即時的後果就是滿街紙皮沒有人執拾:

香港特區政府即時作出回應:政府回應部分回收商停收廢紙

政府發言人今日(九月十五日)表示,因應部分回收商從今日起暫停收集及處理廢紙,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和相關部門包括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已製訂臨時應對措施。

市民可如常進行廢物源頭分類,但應特別注意乾淨回收。如情況許可,可將回收物料包括廢紙短暫儲存至一定數量才使用家居及工作地點提供的回收設施,增加回收效率。市民如有需要亦可把已分類及乾淨的廢紙送往四間「綠在區區」及十八個由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的社區回收中心,詳情可聯絡有關營辦機構。相關地點及聯絡方式載於附件一。

物業管理公司丶清潔服務承辦商丶廢物及回收物料收集和運輸商應繼續將所收集的回收物料妥善分類及儲存,並按既定合約規定丶程序和渠道處理。如在物色下游回收渠道有困難並有逼切需要,他們亦可將回收物料送往環保園的臨時用地儲存。

食環署會按實際情況及需要加強街道清潔及回收物料收集服務。食環署職員會將街上收集得的廢紙暫存於垃圾站內,並運往屯門環保園暫存。食環署亦會安排在較大型的垃圾站外的回收箱旁加設回收桶,並安排回收服務承辦商加強廢紙的收集及回收服務,以處理體積較大丶數量較多丶已分類及乾淨的廢紙。詳細地點載於附件二。

食環署承辦商亦會按需要增加其他路邊回收箱收集服務,特別是收集廢紙的次數,以及作出相應安排。食環署會密切留意有關情況,適時檢討並優化收集服務,包括在有需要時增加額外的回收地點。市民可先透過物業管理公司丶「綠在區區」及十八個社區回收中心回收家居廢紙,有需要時才使用食環署管理的垃圾站加設的回收設施。

回收業界如需要暫存已妥善分類的廢紙,供稍後出口,環保署已在屯門環保園預留臨時用地,即日起供業界免費暫存,但需自行遮蓋廢紙及日後取回處理。使用臨時用地的業界人士須先致電熱線9166 4592預約。

發言人呼籲市民實踐正確及乾淨回收,把不同種類的廢紙妥善分類,以提升回收物料的價值及回收效率。市民亦應避免讓回收物料受污染丶浸濕或混有雜物,否則會大幅增加處理成本,物料亦因而失去回收價值。

政府會繼續與業界及持份者緊密聯絡,積極支援回收業界優化及擴展業務,善用回收基金,以提昇運作水平,減少堆填需要。

特區政府亦已與內地相關部門溝通,反映本地回收業界的情況和訴求。長遠而言,特區政府將培育和支援環保再造產品工業,從而更有效益地處理本地產生的回收物料。


2017年9月15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2時38分

由出口商組成的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9月15日起停收廢紙7天,原因是內地推出限廢令和收緊進口外地廢紙,本港回收商因無法取得內地進口批文,令廢紙無出路「滯港」,醉酒灣裝卸區的廢紙堆掛上「停收廢紙」橫額。回收業界大規模停收,依靠執紙皮為生的長者直接受影響。

但回收商質疑此舉是藉機壓價,聲稱廣東省18間造紙廠足夠吸納港廢紙,出口商旨在壓低迴收價牟取暴利,出口商向回收商支付每噸廢紙價由月前1500元,跌至昨日最多800元,急挫近半。近月出口商稱有兩間大型內地紙廠未獲批文,但單是廣東省約有18間造紙廠,目前採購量完全可吸納本港所有廢紙。

出口商則表示,內地造紙廠整體仍未獲第四季進口配額批文,現有批文限額多已分配予歐美供應商,部分已付錢,造紙廠不會隨意改動。本港每月整體約出口8萬噸廢紙,每日約2,600噸,若持續無法出口至內地,業界料只能把其中3萬噸轉為出口至東南亞市場,換言之每月約有5萬噸廢紙可能被迫運至堆填區。

=====分割線=====

有關香港的廢物收費政策,請參看以下連結:

諮詢文件:進一步減少廢物方案:廢物收費是否可行?
最終建議:固體廢物收費建議公佈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公佈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建議,收費模式分「按戶按袋」和「按重量」兩種,最快2019年下半年在全港實施。

「按戶按袋」收費適用於由食物環境衛生署收集垃圾的樓宇,包括大部分住宅樓宇、地舖和公共機構處所。市民須使用指定垃圾袋包妥廢物才可棄置,大型廢物須在棄置前貼上大型廢物指定標籤。

指定垃圾袋容量由3至100公升不等,建議收費為每公升0.11元,與台北和首爾水平相若。大型廢物指定標籤費用則為每件11元。

「按重量」收費適用於聘用私營廢物收集商將廢物直接送往堆填區或廢物轉運站的處所。堆填區和廢物轉運站的「入閘費」為每公噸365元,市區和新界西北廢物轉運站的收費則為每公噸395元。

執法方面,食環署人員將拒收沒有以指定垃圾袋包妥或沒有貼上指定標籤的棄置物,並會突擊檢查垃圾收集車和收集站,如發現違規行為會發出1,500元定額罰款通知書或提出檢控。

環境局計劃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收費計劃的條例草案,條例通過後會設12至18個月準備期,讓社會作好準備。

生產者責任計劃

生產者責任計劃是香港廢物管理策略的其中一項主要政策工具。透過落實「污染者自付」的原則和「環保責任」的理念,生產者責任計劃要求製造商、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須分擔回收、循環再造、處理和棄置廢棄產品的責任,以期避免和減少有關產品對環境的影響。

《產品環保責任條例》

在公眾廣泛支持下,《產品環保責任條例》(第603章)(“《條例》”)經立法會審議後於2008年7月通過。《條例》是一條框架法例,為在香港實施生產者責任計劃提供法律基礎,並透過《條例》及其附屬法例,訂明對個別產品種類的基本規管要求及運作細節。

強制性生產者責任計劃 塑膠購物袋環保徵費計劃

塑膠購物袋環保徵費計劃是在《條例》下實施的首個強制性生產者責任計劃,規定向塑膠購物袋徵收環保徵費,透過在零售層面向消費者收費這個直接的經濟誘因,以在源頭減少濫用塑膠購物袋的情況。首階段膠袋徵費計劃於2009年7月7日至2015年3月31日實施,涵蓋三千多個主要為大型連鎖超級市場、便利店及健康護理和化妝品店的零售點;首階段計劃實施後,來自受規管店鋪零售類別的膠袋棄置量由2009年的約6.6億個,大幅減少到2013年的約1.2億個,減幅非常顯著。

首階段計劃推行後,儘管源自受規管店鋪零售類別的膠袋棄置量錄得減幅,惟計劃規管範圍外的零售類別的膠袋棄置量卻繼續上升。在此背景下,環境保護署(“環保署”)於2011年進行公眾諮詢,結果顯示社會普遍支持在零售層面全面推行膠袋收費。環保署遂於2013年向立法會提交相關法例修訂;經審議後,立法會在2014年3月通過《2014產品環保責任(修訂)條例》,指定在2015年4月1日起全面擴大推行塑膠購物袋收費至涵蓋所有零售點。《產品環保責任(塑膠購物袋)規例》(第603A章)則列明全面推行膠袋收費的執行細節,計劃詳情請按此處。全面推行膠袋收費後,2015年塑膠購物袋在堆填區的估計棄置量按年下跌約四分之一,反映擴大計劃有效進一步減少塑膠購物袋在堆填區的棄置量。

廢電器電子產品強制性生產者責任計劃

香港每年產生約七萬公噸的廢電器電子產品,大部分會出口到其他地方重用或回收有用物料。不過,近年國際間對廢電器電子產品貿易有收緊管制的趨勢,而香港以外的巿場亦會因應經濟發展而減少對二手產品的需求。因此,現時主要依賴出口的做法並不持續可行,香港有需要發展一套可妥善處理和循環再造廢電器電子產品的機制。此外,廢電器電子產品含有害物質,如不妥善處理或棄置,或會對環境和人體健康構成危害。香港有必要透過引入生產者責任計劃,妥善管理廢電器電子產品所衍生的環境挑戰,務求與鄰近地區的做法看齊。

多年來,環保署透過不同自願性回收及循環再造計劃累積實際經驗,亦提升了巿民對妥善處理廢電器電子產品的意識。在2010年的公眾諮詢結果亦顯示,社會普遍支持就廢電器電子產品引入生產者責任計劃(廢電器計劃)。2015年3月,政府就廢電器計劃的法定規管框架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立法會經審議後,於2016年3月三讀通過《2016年促進循環再造及妥善處置(電氣設備及電子設備)(修訂)條例》(《修訂條例》)。及後在2017年7月,《產品環保責任(受管制電器)規例》亦獲立法會通過,為計劃下關乎受管制電器供應商及銷售商的若干運作細節訂定條文,詳情可參閱政府憲報2017年第142號法律公告及2017年第143號法律公告。視乎其他各項籌備工作進度,政府會於2017及2018年間分階段實施計劃。

在廢電器計劃下,任何人貯存、處理、再加工或循環再造若干受管制電器廢物,均須取得廢物處置牌照。另外,進、出口受管制電器廢物,須取得許可證。有關牌證規管的詳情,請按此處參閱。

環保署亦已在2015年2月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撥款,在屯門環保園發展廢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及回收設施,提供每年三萬公噸的處理量,回收及妥善處理廢電器計劃下的受管制電器廢物,透過相關技術以除毒、拆解和循環再造等工序,將電器廢物轉變成可重用的分類物料,例如塑膠和金屬。相關工程已於2016年1月21日正式動工,而設施則預計在2017年下半年投入運作。

玻璃飲料容器強制性生產者責任計劃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玻璃容器,而將廢玻璃容器回收再用或循環再造,在世界各地均非常普遍。此外,廢玻璃容器亦能取代河沙和其他天然資源,應用於各種建築物料、混凝土或作鋪設路面之用。然而,由於玻璃容器的剩餘商業價值低,物流成本卻偏高,而本地的回收出路有限,現時在本港產生的廢玻璃容器大多棄置於堆填區,而非回收再用或循環再造。實施強制生產者責任計劃有效劃一法定及行政措施,創造循環經濟,就廢玻璃物料建立源頭分類、回收物流、適當處理及回收出路的可行方案。

基於社會大眾在2013年進行公眾諮詢時的正面回應,環保署及後為引入玻璃飲料容器的強制性生產者責任計劃所需的立法建議進行籌備工作。2015年7月,《2015年促進循環再造及妥善處置(產品容器)(修訂)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為計劃擬出法定規管框架。立法會經審議後於2016年5月三讀通過有關賦權法例。環保署正繼續就落實計劃進行其他籌備工作,包括擬備有關的附屬法例以及準備玻璃管理承辦商的公開招標工作,並繼續推動玻璃容器回收工作,以期儘早全面實施計劃。

減廢統計數據

廢物減量和循環再造是本港廢物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減少廢物和回收再用,不僅能促進自然資源保育,還可減少堆填空間的需求,為寸金尺土的香港節省土地。

2015年,透過現時本港的廢物回收系統,共回收近203萬公噸都市固體廢物,其中2%在本地循環再造,其餘98%運往內地及其他國家循環再造,為香港帶來約46億港元的出口收入。

環境保護署為鼓勵各界的減少廢物及循環再造活動,於1991年設立了電話熱線,協助公眾組織自發推行廢物減量和回收計劃,此外並向市民提供有關廢物循環再造的回收商資料和技術性建議。

備註: 數字以四捨五入方式計算,相加起來未必與總數相符。

結語:香港政府在政策上做了很多工作,可是始終未見成效,今次的事件揭示了尚有很多改善空間,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