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班時間,香港地鐵系統當中市區的四條線只能作有限度服務,包括港島線、荃灣線、觀塘線和將軍澳線,除了有大批市民擠在了地鐵系統內等車外,還有大量市民要透過地面交通上班,港九市區及部份新界的區份都出現交通擠塞的情況。事後絕大多數的評論都說港鐵公司如何不濟,事實上香港市區的地鐵系統已經運行廿多三十年,硬件早就出現了老化,而據稱是次出現問題是由於更換訊號系統所致。網上有陰謀論者認為,是有意無意製造出來,告訴香港人交通基建的重要性。
世界經濟論壇在意外當日公布2018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排第7名,上升一級,在宏觀經濟穩定和健康方面表現最好,其次是基礎建設。不少香港人生在福中不知福,明明天天都享用交通基建的好處,能夠快速地遊走於城市的鐵路系統當中,卻偏要散播「大白象論」,認為基建工程都是華而不實,回本無期,甚至說是為了討好商家而設。今次的意外就是要告訴他們,基建的重要性。
然而筆者更看到的是,將軍澳區交通的脆弱性,對外的鐵路就只有將軍澳線一條,道路就依靠將軍澳隧道,當然也可以由坑口經影業路經清水灣道出九龍,但那是彎多路窄,與將軍澳的人口並不相稱。雖然現時正在興建藍田隧道,但亦可以考慮興建第四條海底隧道或大橋,由將軍澳在柴灣登陸接駁東區走廊。
施政報告的三隧分流方案被反對派批評為不夠好,然則要進一步解決問題,興建第四條行車過海通道實甚有需要,西隧尚有通車的空間,東隧則繼紅隧之後出現飽和的情況,加強港島東和將軍澳的聯繫實在有一石二鳥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