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一代證券分析師
1971年,英國維高達(Vickersda Costa)來香港聘請分析員,林森池把握這個機會,在百多個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成功加入證券界。當年做證券分析的人不多,林森池唯有從英國人身上偷師,後來他自己做分析,最開心是聽到對方一句話「怎麽你的結果跟我們內部的這麽相近?多年來,他在維高達證券丶獲多利投資服務丶美林證券及瑞士聯合銀行出任要職。
林森池入行之初,曾向某荷蘭基金經理推薦航運股,對方委婉的說,本家族基金百年曆史中,有一條家規(House Rule),就是決不沾手運輸業股票,包括海陸空運輸。林先生碰了一鼻子灰,不過因禍得福,第二年股市上升階段,大行推薦航運股時,他建議沽出會德豐,結果是「自此以後筆者便再沒有寫求職信,只有獵頭公司找筆者轉工」。
他最彪炳的戰績,是80年代初,買入美國政府國庫30年債券及相關的「零息債券」,多年來,他已經賺到本金的幾十倍回報。「假設以100萬元本金,以15厘複式計算,30年就是6000多萬元。」林森池說,當年美國處於「三高一低」的困難時期;通脹高丶利率高丶失業率高,和低增長,「1981-1984年間,30年年期的國庫債券,利率徘徊12至15厘,我就問自己,這究竟是否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林森池又再翻查歷史,發覺美國自立國以來,只有在1861-1865年的南北內戰期間,出現通脹失控,20世紀初成立了聯邦儲備局來控制鈔票印量和遏止通脹,「它的權力比總統還要大。」林說,這代表美國政府不會坐視通脹不理。另一個問題是,美元會否持續貶值?他再分析美國社會及政治狀況,「美國總統是民選的,卡特總統被視為軟弱,無法解決經濟困局,所以無法連任。代表共和黨的雷根當選,他的內閣及智囊團成員,大部分都是頂尖私立大學訓練出來的精英,萬一他們的教育制度破產,由精英管治的社會便會崩潰。」
憑這假設,他再計算美國大學的學費,「80年代哈佛大學學費要3萬美金一年,假如一年有12%通脹而美國政府無法控制的話,30年後,學費要上升至100萬美金一年,到時無人夠錢讀大學了。」林說,所以他信美國政府會盡力打壓通脹及保存美元的購買力。經分析後,林以大部分積蓄投資美國30年期的國庫債券及相關的零息債券,本利和一直滾存下去,問他滾存了多少錢,他笑而不答。今日,當然證明林森池的眼光非常準。
林森池共有兩本著作。
《證券分析實踐──從香港經驗認識國企前景》
本書的國內版名為《證券分析實踐:投資王道》,舉例分析的上市公司,基本都是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包括很多國企H股和紅籌股,分析有A股的國企H股就相當於在分析A股。投資者只需要將分析的數據進行更新就可以得到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結論。
林森池綜合歐美資深基金管理人士的看法,將上市公司分為兩類:
1. 過度競爭的生意
2. 擁有市場經濟的專利生意
如何在中國尋覓市場經濟專利,提出了篩選「千里馬」的標準,具體分析了中國的不同行業,其結論對於長期投資者非常有借鑒意義。林森池認為:
1. 輕工業是過度競爭的生意。
2. 汽車和鋼鐵業的挑戰重重,也是過度競爭的行業。
3. 化工業屬「中游」行業,投資大,回報低;該行業波動較大,不值得考慮作長期投資。
4. 原材料並不存在「市場經濟專利」,但在世界性經濟擴張期中,原材料行業價格可能會有個較長的價格上升期。
5. 運輸業固定成本高,不適宜長線投資。
6. 綜合企業投資分散,沒有集中建立市場經濟專利,不符合「千里馬」的要求。
7. 中國的服務性行業(主要包括零售丶酒店和地產發展等)。林先生認為經營內地地產最大的困難是「地在物搏」,樓價無法持續地穩步上升。酒店行業,與運輸行業一樣,固定成本是很高的。內地零售行業,競爭非常劇烈,長遠前景仍是未知之數。
8. 公路股有市場經濟專利,但沒有長遠前景。
9. 電訊行業,是有秩序丶有規律地開放的戰略性行業,有市場經濟專利,前景秀麗。
10. 電力行業之市場經濟專利在於「煤電聯動」。
11. 石油的戰略價值高,市場經濟專利牢固。
12. 銀行與保險的廣泛網絡,鞏固市場經濟專利。
投資股票是嚴肅行為,並不單是買一個股票編號,藉著漲價獲利;而是將資金經營一門生意,透過公司成長,分享利潤。前者的投機心態,如同買「六合彩」,等待幸運之神出現,結果往往是失望離場。後者通過基礎分析,徹底理解公司的運作丶效率丶財務狀況及丶經營環境等,減低投資風險。選擇優質公司的三部曲如下:
1. 必從宏觀角度考慮,經濟是否處於起飛階段的高增長期;
2. 公司是否擁有市場經濟專利;
3. 用基礎分析技巧深入研究公司過往業績丶各項回報比例丶現金流丶未來的前景丶管理層的作風及「內在價值」。投資股票時,理想買入價最好是較「內在價值」為低。
只有循基礎分析途徑(Fundamental Analysis),才可成為伯樂,挑選企業中的千里馬。要是手上持有優質千里馬,金科玉律是「低價買丶高價不賣;高價買丶更高價也不賣」;長線投資,回報最高,無可置疑。
市值萎縮,正好是長線投資投資買入的好時機,又何須「止蝕」。十次投資丶五次止蝕,老本已虧損一大半,再無財可理。要訂下止蝕位,證明對公司毫無認識。經過審慎挑選的投資,應無需為股價短期波動而止蝕。反而在監察過程中,一旦發覺業務逆轉,或客觀及宏觀環境有重大改變,任何價錢都須要「落車」。
買入股票後最忌束之高閣,置之不理。既然投入資金是血汗積蓄,理應著緊,作為上市公司小股東,一定要密切留意公司業務進度,股價升降反而次要。要是手上持有優質千里馬,金科玉律是「低價買丶高價不賣;高價買丶更高價也不賣」;相反,倘若持有破腳馬,甚麽價錢都必須拋售,心中「千里馬」一旦出現瘸子徵兆,就要當機立斷,壯士斷腕。
《平民資本家──市場錯價與股市泡沫》
林森池認為任何一位小市民都可以成為資本家,只要投資手法得宜,人人都可從股市起跌中獲利。成為成功資本家有甚麽先決條件,如何利用市場錯價重錘出擊,如何掌握入市後監察丶落車丶換馬的幾項準則,股市泡沫有何特徵,現金流扮演甚麽角色,如何解構匯控神話等等,都是小股民入市買賣時不可或缺的基本常識,掌握了這些常識,至少可以減少盲目跟風招致損失的危險。
自2005年以來中國人壽及中移動股價已分別上升五及三倍,期間他並無沽出獲利,反而不斷伺機增加持股量,用累進方式擴大復息效應。其投資邏輯在於演繹自超級投資機構的內部運作模式,能準確地計算出市場錯價(Market Mispricing)。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商業競爭白熱化。心中「千里馬」一旦出現瘸子徵兆,就要當機立斷,壯士斷腕,「跛腳馬」任何價錢都要沽售。作為成功資本家,既要長線投資,捕捉企業高速成長的大浪;亦要掌握一套理性分析工具及估值尺度,監察宏觀經濟及企業微觀數據;洞悉「上車丶落車及換馬」的契機,避開股市泡沬。
股市泡沬有如煙花匯演,既迷人又燦爛,尾段往往以倍數直線急升,結果是太早落車,心有不甘,抵受不了貪念,重新投入時,遇上爆破機會大增。
投資應有的態度
1. 不要視投資為賭博:投資是嚴肅的行為,當閣下將血汗錢投資一門生意,必定要經過深思熟慮,千萬不要將股票投資,視為賭博的工具。投資股票,並不是將資金買一個號碼,像「六合彩」一樣,等待幸運之神出現。
2. 珍惜時間值:開始投資的時候,手上的本金可能很小,但是一定要珍惜小小的雞蛋,若果把雞蛋打碎了,便沒法孵成小雞,也沒有母雞生雞蛋的故事了。緊記本金是你以血汗換來的儲蓄,若果第一筆儲蓄化為烏有,便會浪費了那段儲蓄的時間。時間值是投資入門的第一步,從表一可以見到時間值的重要性,同是一萬二千元的本金,若果投資時間只有十年,用6%回報計算,十年累積的利息只有九千四百九十元,相當於本金的79%;以同樣的本金丶同樣的回報,但投資的時間若是三十年,累積的利息達到五萬六千九百二十一元,相當於本金的374%。若果不珍惜這小小雞蛋,讓它隨便付諸流水,投資時間便愈來愈短,便無法利用時間值來累積財富。
3. 重視回報率:回報率的差距,經過一段長時間後,其收益分別會愈來愈大,例如以6%的回報與12%回報作比較,二者表面上相差一倍,但複式累進計算,經過四十年的投資,本金同是十萬元開始,12%的回報較6%回報大出九倍。表二說明了不同回報率的差別,經過不同年期的複式增長後,所得的本金及回報總額。若果能獲取18%的回報,經過四十年的累積後,十萬元本金加利息達到七千五百萬元,比6%的回報高出七十三倍。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先選擇發展迅速的經濟,再選擇一家有市場經濟專利的公司,作為投資對象。例如香港1977-1997年那一段黃金歲月;1997年後,高速的經濟增長則在中國繼續出現。因此,1997年後,你應該在中國尋找有市場經濟專利的公司,繼續為你的本金尋求高回報。追求回報時,不要以公司的股價回報為目標,反而要專注公司的純利增長。若果一家公司的純利,能夠保持12%的年復式增長,長遠來說,公司的股價必定可以保持每年12%的升幅。
4. 要懂得用七十二法則:七十二法則是最容易掌握計算回報的方法,將七十二這個數目字除以回報率,得出來的便是將本金翻一番所需要的時間。例如你將本金放在銀行收取1%利息的時候,將七十二除以一,你需要七十二年才能令本金倍增;但若果用12%的回報率來計算,你的本金只需六年便可倍增。馀此類推,18%的回報,你只需四年時間便可將本金倍增。作為投資者,我們不應將投資回報目標定得太低,應該用12%作為最低標準。我們通常有四十年的工作時間(二十五-六十五歲),若你的投資能夠保持12%的複式累進增長,四十年後本金加回報是第一注本金的九十三倍。第一注本金以十萬元計算,四十年後,本金加回報達到九百三十萬元。
5. 小富由儉,安享晚年:若果每個月你只能儲蓄一千元,一年的儲蓄額是一萬二千元。若你能將一萬二千元的儲蓄,投資在有12%回報的「千里馬」身上,如是者,四十年後,你總共投入了四十八萬元的本金,本金加回報的總額達到一千零三十一萬元,也就是你投入本金的二十一倍,足夠令你安享晚年。這個計算方法並非神話,視乎你的決心。在這四十年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將雞蛋隨便打破,另外同樣重要的是尋覓有12%回報的「千里馬」;第三是要有良好的經濟環境配合,「千里馬」才可奔跑自如,若是經濟環境差,就算是最好的公司,也很難維持12%年復式增長。例如1990年至今的日本,最好的「千里馬」只是原地踏步,不能取得進展。1997年後的香港也出現同樣情況。反而,現在的中國仍是一個茂密的大草原,可讓「千里馬」盡情馳騁。
投資金句
1. 戒短線急攻近利買賣,不要貪圖蠅頭小利。
2. 戒被捲入狂潮的洪流,不要被外來不理性的亢奮,令你跟隨潮流作出投資。例如科網泡沫丶地產狂潮等都是好例子,2000年買入科網股,或1997年地產高峰時買入住所,你都會很痛苦。最近,澳門賭業概念股急升,亦是活生生的例子。
3. 不要被貪婪及無理性恐懼控制投資決定。股市大崩潰時群眾的拋售,一定會導致你產生恐懼。這時候你要克服恐懼,作出人棄我取,購入「千里馬」。
4. 戒買新股。畢非德從不買入新股,這是他的成功要素之一。他作出投資決定前,必須分析公司過往的業績。
5. 避開所有衍生工具,林治和畢非德同樣認為政府要取締衍生工具。衍生工具的經營者,就是天空中的獵鷹,無時無刻窺伺你的小雞蛋。
6. 戒聽流言或「貼士」,流言會令人疏於學習,不做自己應做的工作,迷失方向,不從事正確的分析。
7. 不要過分分散投資。這個世界「千里馬」不多。過分分散投資,會拖低你的投資回報,好的「千里馬」可能三丶五隻已經足夠。
8. 不要買落後股。落後的馬匹很難有奇?出現再迎頭趕上,公司股價表現落後,背後一定有其原因,你要細加分析,不要有撿便宜的心態。
9. 避開他人的「婚禮」。從過往收購合併的經驗中,筆者發覺很多「婚姻」都是悲劇收場,例如盈科收購香港電訊就是最好的例子。1973年置地收購牛奶,至今置地股價仍沒法回復當年水平。
10. 戒有「刀仔鋸大樹」的心態。緊記投資是一門嚴肅的工作,並非「六合彩」的賭博。筆者年輕時也有同樣的心態,認為一家小公司能夠順利發展的話,從小到大的增長過程,會比市值大的公司快,這個概念是錯誤的。
相關著作
1. 《證券分析實踐──從香港經驗認識國企前景》林森池著(2005年)(國內版名為《證券分析實踐:投資王道》)


2. 《平民資本家──市場錯價與股市泡沫》林森池著(2007年)(沒有在國內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