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入門(8):金融資產的局限性│脫苦海

接下來簡評各種金融資產。

外匯

多年來美元偏弱,外匯投機似有翻生之象,開始有人發覺持有外幣如歐羅加元係可以升值的。其實所謂「升值」,是真實的還是假象:究竟系手持有外幣升值,還是原有的港元貶了值?例如將全副身家的十份之一轉存外幣,外幣升值了兩成,用港元計這個人身家增加了2%,但如果用外幣計則貶值了1.76%!

在聯繫匯率之下,港元的價值依附於美元的匯價,美元升則升,美元跌則跌,反映在外幣上,則美元升外幣跌,美元跌則外幣升,查實港元的「真正價值」有沒有反映在匯率、利率、通漲率等範疇上?

古代沒有貨幣時,是用貝殼、金屬等權充貨幣,這些物品本身沒有實用價值,卻可以用來換取有實用價值的東西,例如一顆珍珠,唔食得,唔著得,卻可以換一擔榖。貝殼、金屬、珍珠等雖然沒有實用價值,卻仍然有一樣「實物」渣手。現代社會運用的貨幣,可能是一張紙,甚至可能只是一個在計算機內存在的數字,背後支持貨幣價值的,只是人們的信心。

因此,沒可能有把握知道某外匯是屬於「偏高」或者「偏低」,決定投資那類貨要不是睇圖炒指標,便是睇息率,但息高又傷本,為甚麼某些貨幣會有較高利息呢?正因為無從量度「價值」,又如何作投資決策?

衍生工具

衍生工具種類繁多,包括認股證(warrant)、期指(index future)、期權(option)、與股票掛鉤的債券(港交所譯法) (ELN, equity-linked notes)等。衍生的意思是產品的價值由相關證券的價格決定,持有者既不是該上市公司的股東,亦不會是債權人,而是由財務機構按一定的條款發行。

很多財經界「巨人」均對衍生工具嗤之以鼻,例如畢菲特、彼得林治、林森池等。筆者也有從事衍生工具買賣,感覺是很多時即使看中價格走勢,也不會得到預期計算之中的利益幅度,看不中就更加不用說。筆者總結是因為「天下無免費午餐」,除了期指是買賣兩方對決外,如果是投資者與發行商,既然遊戲規則是由發生商決定,沒有人會以為燈油火蠟、教育宣傳,再加靚女講解之餘,會有對雙方都公平的條款嗎?

林森池在《證券分析實踐》中有論及期指及認股證的問題,筆者也不贅。當然,衍生工具也有其存在價值,但絕不會是投資價值。對於短線投機來說,衍生工具的確可以擴大戰果,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沒有充足時間鑽研者還是作壁上觀較為適合。

基金

香港自有強積金以來,很多人均面對一個難題,就是選擇何種基金,例如保本、穩定增長、均衡基金之類。市面上更有指數基金及所謂「對沖基金」,再加上各種基金會以地區、行業等再加細分,對於一般人來說花多眼亂。

基金本意是分散投資,以及由專業人仕代替投資者進行投資的研究及決策,實際上能否有效地達到這兩個目的呢?基金能投資項目的數量一定遠多放投資者直接投資。如果基金有主題,例如以某一地區或某一行業為限,基金只是買了很多不同種類的同類投資項目,面對同類風險;如果基金以增長速度分類,例如保本、進取、穩定增長之類,投資者不禁要問:我們不是想爭取最低的風險及最大的回報,才去投理財之責交給「專才」嗎?

基金另一項被人非議的是各種交易及管理費,以及只會作出很低的投資承諾,所謂保本基金,七除八扣之後,真的只是「保本」,為甚麼不放入銀行存款。

結果基金投資者又要像買賣股票般做選擇,同時又要面對風險及費用,得出來的效果,並不比其他投資產品理想。

 

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8837813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