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屁世界(2007/08/20)

 

 

文妓之為文妓,與佢地自己口中的左王一樣,老細鍾意睇乜就寫乜,可憐好多人當係真理拜讀。

 

星期天休息:印度獨立六十周年的一點回顧感思

八月十五日是印度獨立六十周年,印度是亞洲最大的議會民主國家,脫離英國管治,聖雄甘地成為人類景仰的崇高人物。然而六十年前印度獨立之日,印度舉國稱慶,英國BBC採訪甘地,請他錄一句歷史性的感想,並告訴他:這句話會譯成幾十國語言向全球廣播,但甘地板起一張臉孔謝絕。BBC的記者很奇怪,邀約再三,甘地對秘書說:「告訴他,我不會說英語。」

甘地為甚麼賭氣?因為這樣一個獨立的印度,不是他樂見的新印度,理由很簡單,因為印度雖然獨立,但在英國的主持之下印巴卻同時分治。不止印巴分治,印度兩大省龐遮普和孟加拉,也一分為二,以印度和伊斯蘭劃線,一部份歸印度,一部份歸巴基斯坦。

印巴分治,形成六十年的動盪。許多人指這是英國的陰謀,有心在撤出殖民地的時候「留下禍根」,這種人把英國人看得太神,把第三世界的人看得太蠢。把英國人當做上帝,本身就是一種崇英自賤的思想。糊弄一個有五千年古老歷史文化的民族,英國人有沒有如此本事?回顧一下事實。

印度獨立,是英國的工黨政府戰後決心加快實現的。邱吉爾不想印度獨立,但一九四五年,艾德禮上台,認為英國在全球的殖民管治是不道德的恥辱,指示印度總督韋福(Lord Wavell)與印度各界領袖商談,決定印度獨立的時間表。

其時甘地的獨立運動已方如日中天。甘地是一個善人,他相信人性善良,他認為印度獨立之後,印度和伊斯蘭徒可以團結和諧,共建一個現代化的新家園。但三十年代初期,印度境內的伊斯蘭民另行成立了一個「穆斯林聯盟」,並推舉律師日納哈(MuhammadAliJinah)為領袖。日納哈以強者姿態,贏得印度的伊斯蘭民支持。

甘地爭取獨立的過程中,對日納哈及其組織作出了錯誤的判斷。日納哈初期聲稱支持甘地的跨宗聯合陣線,一起對抗英國。甘地的徒弟、開國總理尼赫魯,滿腹建國大計,希望上台執政後,為了緩和貧富衝突,推行許多社會福利政策,以為伊斯蘭民在社會福利主義的甜頭之下,也會捐棄宗分歧,與印度民共處。

但日納哈不是甘地和尼赫魯,他不是聖人,也不是理想主義者,而是一位政治家。三十年代,「穆斯林聯盟」的勢力尚弱,日納哈是溫和派,一直想與印度徒結盟,在民選的地方政府分享權力,但甘地和尼赫魯沒有理睬他。日納哈不是拉登之類的激進分子,他受英式育,喜歡威士忌和英式的火腿三文治,甘地和尼赫魯,一個以為他是自己人,一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印度的回民覺得尊嚴受損,漸漸不支持國大黨,轉向「穆斯林聯盟」效忠。中國的毛澤東說得很好:「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甘地和尼赫魯的錯誤,一個太善良,一個太傲慢。加上回民的自我中心,共同種下了印巴分治的內因。

英國人的角色只屬次要。相反,英國一早看出了印度和穆斯林勢難共處的民族本性,長期在印度的殖民地政府之中,反而重人事平衡,都起用兩大宗的徒當公務員,由英國人來仲裁作主,兩派相安無事。

但英國最關鍵的一步,是早在一九○九年,通過法例,為印度和伊斯蘭分立不同的地方省市政選區,也就是說,印度民只能選印度的議員,伊斯蘭民只選回自己的代表,正因如此,年輕的甘地反而可以順利脫穎而出,成為民間領袖,並以印度中的烏托邦大和諧理想「拉謨勒賈雅」(Ramrajya)為宣傳口號,快速凝聚了印度選民,但同時也忽略了伊斯蘭民的信條。

殖民地時代,英國早就容許印度政黨參與地方行政選舉。一九三七年,印度舉行省區選舉,甘地的國大黨險勝「穆斯林聯盟」。甘地如果這時與穆斯林結盟,印巴分治的前景尚可避免,但甘地錯過此一時機,堅持選舉的規則,險勝還是勝利,拒絕與穆斯林分享省區行政管治權。

伊斯蘭徒日漸失望,反印度的呼聲日高,把日納哈也推向激進,至戰後達到不可妥協的分裂點。後來日納哈呼籲伊斯蘭民:不論有多少人命犧牲,兩不可再共存,獨立後的印度,伊斯蘭民必須另行建國。甘地此時方驚悉鑄成大錯,惟悔之已晚。

印度全國派暴力衝突升級,英國人只想早日撒手,置身事外。工黨缺乏掌控殖民地的經驗,改派蒙巴頓為印度末代總督。蒙巴頓是皇室貴族,不是老謀深算的保守黨政客,印巴分治的最後決策,在一頓飯之間決定。倉卒之間,蒙巴頓連自己的太太,也被尼赫魯搭上,成為英國殖民地史上一段離奇的綠色緋聞。英國人如果充滿權謀,一心想禍害印度,為何連總督夫人也險險賠了進去?

印巴分治,完全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民族派內鬥所致,如果追究英國的責任,一九○九年的分選區法,勉強可以說是其中一個誘因。此一方式,類似「功能組別」的劃分。八十年代初期,英國在香港種下功能組別的對抗之因,今天,許多反英的民族人士卻以此為珍寶,他們說「警惕英國人留下地雷」,這不就是地雷嗎?可惜限於智商,這種人無從由印巴分治之中學取真的訓,撥亂反正,取消功能組別,融和商界和專業人士和平民之間的對立,讓人人只有一張選票。

可見所謂「英國撤出殖民地必留下內亂禍根」之說,罔顧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只是一些頭腦簡單、思想懶惰的民族義和團分子哄騙愚民的神話,只要學會一點點獨立思考,就不會為其所惑。

印巴分治,禍延至二十一世紀,一味指摘甚麼殖民主不懷好意,不如承認自己的民族根本缺少「團結」、「和諧」的遺傳基因。印度獨立以來,歷任領袖面對亂局,都沒有把責任推給一個虛無的外敵,他們知道自己不行,沒有賴英國人如何「靠害」。印巴兩國今天還隸屬英聯邦,巴基斯坦重新淪入伊斯蘭原旨主義的鐵幕,固然是自己作孽,與英國人無關,印度人理性而成熟,更重要的是:甘地的印度文化理想,總算植根這片古老的土地。印度官員外巡的座駕,不坐外國入口的平治,坐本國製造的小房車;印度的政府機關,規定不到攝氏三十二度不開冷氣,只用電風扇;印度官員都穿麻布的民族傳統服,一點也不崇洋媚歐,一身LV和江詩丹頓名牌。印度十億人的民族心理相當平衡,印度獨立六十年,憑此一點,即可自傲於世界的貢獻。

3 thoughts on “放屁世界(2007/08/20)

  1. 我一直不太明白這一段歷史,現在總算是有個大概印象了,謝謝!

  2. 其實陶某人所吹噓"印度民主"根本不是事實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