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而少獲──談Top-down Approach之虛妄(2007/08/24)

今日讀報讀到這段趣聞

撰史書38載未有結局 已耗2700萬

英國一名歷史學家花了38年撰寫有關薩姆塞特郡的史書,花掉納稅人175萬鎊(約2740萬港元),卻仍未寫完。

69歲史學家Robert Dunning(圖)自1967年起埋首撰寫有關薩姆塞特郡的歷史。這個由當地議會委派的歷史研究工作,進行了38年卻一直未完工,原定要寫22冊書,但Dunning只寫了9冊。他聲稱花上5萬個小時研究該郡的人民史,巨細無遺地進行紀錄。他說:「當你以為自己已完成,卻發覺有很多遺漏的地方,故必須重複多次修改。

Dunning最初動手寫這部書時,月薪僅1000鎊,05年退休前已獲加薪至3.8萬鎊,38年共賺取74.2萬鎊,若計算撰書所有支出,則合計2740萬港元。 (都市)

 

這位先生很聰明,31歲時找到這份優差,幾十年不用交貨,似乎仍然可以幹下去,但即使做到出來,也只是一個小小的一個郡的歷史。不知何時開始流行一種叫作「top-down apprach」的投資分析方法,前排有人叫恆基李兆基先生為「亞洲股神」,其透露一種分析方法:「一選國家二選行業三選龍頭股」,稱為「李氏投資策略」。原來李股神也有知音:

又不知何時,好像是由《信報》方卓如先生開始,將投資學比喻為武林秘笈,又如練武功一樣,例如說:「要有像原復生/孔少林一樣的功力談何容易」之類,彷彿投資是要練,要分級數。就如上文羅耕先生讀的投資方法那樣,要「由宏觀到微觀:

先看全球,再選地區,才到國家;

先看類別,再選行業,才到公司,

先看政治,再析經濟,接著金融,最後帳目」

筆者以為要再續下去,也可以是「先創辦人,再管理層,接著產品,才到盈利」之類,能夠做到巨細無遺,做得好可以避過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大災劫,但可惜又很難做得好,看錯大局之類。看下去,說穿了其實的結論是:投資分析唔到你地D layman出聲。如此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羅先生或者正在開讀者們的玩笑。

為甚麼經常流傳諸如「馬姐不斷買匯豐退休後成為小富」,或者「曹仁超母親儲匯豐獲得第一桶金」之類的傳聞,而唔去反思點解人家不用top-down或者bottom-up也可以做出成績來?某些投資項目能夠長期跑贏大市,其實不用做一大堆研究都可以知道。身在香港,很多人連深圳上海發生緊甚麼事也不知道,卻去吹噓要研究全球經濟才能選得中國家,即使真是去研究目前世界二百多個國家,又是否流於表面?

又如行業,菲臘費雪集中研究製造業公司,彼得林治研究零售及品牌公司,他們又是否將世間上數以千計的各種行業都研究比較過,才再選行業才到公司?能夠對某一個地方,某一個行業,甚至只是某幾間公司作深入研究,是否又勝於毫無選擇而流於皮毛的「全球策略」。

筆者希望初入股場的朋友注意,正如地球上二百個國家可能只有十個以下具有發展潛力,幾千種行業可能只有數十種具有投資價值,香港上市眾多上市公司,真正值得注目的不足百隻,為甚麼還要浪費時間到餘下的百多個國家,幾千種行業,幾百隻質素欠奉的股票?莫講一般人沒有能力這樣做,即使有也是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去嘗試,除了可以「威」之外,看不出有甚麼價值可言。

當然,如果能像英國歷史學家,一路研究一路有錢收者例外。

原載:

http://www.tokuhon.org

 

One thought on “勞而少獲──談Top-down Approach之虛妄(2007/08/24)

發表迴響